72岁患者陷入危险 多学科团队托起生命之光

时间:2025-07-02 10:18:00

驻报全媒体记者 王捷 通讯员 邢小宝

近日,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抢救了一位72岁的高危患者。

患者全身重度发黄,呼吸困难,经检查提示总胆红素飙升至482μmol/L(正常值<21μmol/L)、肺动脉压高达118mmHg(正常值<25mmHg)、钠尿肽突破1200pg/mL(正常值<300pg/mL)三重致命威。

总胆红素482μmol/L意味着,胆汁淤积已严重损害肝脏代谢功能,凝血机制近瘫痪,术中随时可能大出血。同时,胆红素毒性可导致多器官损伤,术后肝肾衰竭风险极高。

肺动脉压118mmHg(正常值<25mmHg)提示患者右心系统濒临崩溃,任何麻醉或手术刺激都可能诱发急性右心衰竭;而钠尿肽1200pg/mL则进一步敲响心功能失代偿的警钟。

患者72岁高龄,血管条件差、器官储备功能低下,术后感染、血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成倍增加。

患者诊断为“恶性胆道梗阻”,需通过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解除黄疸。然而,手术面临三大技术难关:

血管与胆管的“双重挑战”

介入血管外科团队需在严重胆汁淤积的肝脏中,避开迂曲硬化的血管,精准穿刺直径不足3mm的胆管分支。术中既要防止血管损伤导致大出血,又要避免胆管撕裂引发胆汁性腹膜炎。

患者肺动脉高压达118mmHg,术中需全程保持特殊体位以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穿刺疼痛和操作刺激可能引发肺动脉压“风暴式”升高,导致心脏骤停。

团队采用超声联合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重引导,实时监控穿刺路径与血流动力学变化,在毫米级操作中平衡胆道减压与心肺保护。

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无异于“死刑”,而PTCD虽是微创,但患者心肺功能极可能无法耐受术中刺激。

“介入治疗是唯一的机会,我们必须把微创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介入血管外科主任魏林顶着压力决策。为降低风险,团队创新采用“阶梯式减压”策略:先以细针穿刺引流少量胆汁,待心肺功能短暂稳定后,再逐步置换粗导管完成充分引流。

术后第二天,患者总胆红素降至290μmol/L,心肺功能未出现进一步恶化。

据魏林介绍:“介入治疗并不是‘打针穿刺’的简单操作,而是解剖、影像、病理生理的综合博弈。面对高危患者,我们既要敢冒风险,更要会控风险。”这场手术,展现了该院介入血管外科在高危胆道梗阻救治中的优势——以较小的创伤解决患者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