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科科长李奇光的办公室,办公桌抽屉的深处,一叠叠法医精神病鉴定报告无声诉说着无数个家庭的重担与挣扎。这份与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紧密相连的工作,承载着他从最初抗拒到如今深植的职业信仰。“当年被父亲‘推’进医学大门,本科学的是精神医学,其实一开始内心全是抗拒。”李奇光坦言:“但真正深入其中后,尤其是导师带我们下基层,见到那些农村病患,医者的责任便再难放下。”正是这份源自对弱势群体困境的深刻体察,成为他坚守精神卫生事业的初心基石。
仁心初始 从抗拒到深耕
李奇光的医学之路始于一场“误入”。
高考志愿填报时,精神医学作为学校的王牌专业阴差阳错成了他的归属。本科期间,他对这个需要终生与精神疾病打交道的领域还“毫无兴趣”。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他跟随导师深入基层时。那些因未得到及时治疗而伤人、事后又被疾病困于家中的精神病人,其生存境遇之困顿、悲凉,深深刺痛了他。
“一间屋子,一扇大门,可能就是他们余生的全部世界。那一刻我强烈意识到,既然穿了这身白衣,就该为这些最无助的生命点亮一束光。”这份源自悲悯的顿悟,让他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扎根,最终李奇光在法医精神病学领域深深扎下了根,将仁心化作解锁病患人生枷锁的钥匙。
观念破冰 从“避之不及”到“主动求助”
近年来,踏进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患者身影悄然改变。
李奇光清晰记得,2008年刚进入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做住院医生时,诊室里多是受幻觉妄想支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如今他接诊的,多数是受焦虑抑郁困扰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情绪障碍、拒学以及老年期抑郁、认知障碍等。
“表面看是病人‘变多’,实则是社会认知的跃升,”李奇光精准点破。他说到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细节变化——刚工作的时候他自报精神科医生身份,对方常避之不及,而如今人们则主动索要联系方式,咨询家中老人失眠、孩子厌学、伴侣焦虑。“对孩子的管教,从‘打一顿就好’到主动寻求专业干预,这是时代巨大的进步。”李奇光说。当物质需求满足后,社会对精神层面的健康投以前所未有的关注,促使“一老一小”这两个群体能够鼓起勇气,勇敢就医。这种疾病谱的迁移与观念的破冰,无声而深刻地重塑着精神卫生服务的图景。
破壁融通 从封闭单一到多元联动
面对精神卫生领域轻症化、多元化就医需求,传统的封闭病房模式与单一诊疗路径显得捉襟见肘。2024年初,钱露院长的到来为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注入了强劲的改革动能。“精神卫生的未来,必定走向轻症化、舒适化与人性化,”李奇光强调。在钱露院长的擘画下,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锐意革新。
●精准导航 五大中心破茧而生
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快速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中心、儿少心理健康中心及睡眠中心应时设立,名称直观淡化“精神”标签,显著降低患者就医心理门槛。焦虑者坦然踏入睡眠中心,抑郁的家长为孩子在儿少中心寻求帮助——分类诊疗让服务直抵人心。
●共享病区 打破科室高墙
女性心理专家蔺华丽主任曾面临诸多尴尬,慕名而来的心理疾病女性患者,不得不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混住于封闭病房。而变革下的医院,新增设了“共享病区”彻底破局,任何科室的医生均可将轻症患者收治于此,并由原团队管理。比如蔺主任的轻症患者、男性患者乃至超龄的青少年患者都在此获得专属空间,优质医疗资源得以无障碍流通。
●联盟织网 资源下沉润基层
以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为核心,“西安市精神心理健康专科联盟”迅速壮大,联合市内十余家综合医院、社区中心及榆林市第五医院(紧密型医联体)。仅2024年,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便派出16名副高以上专家,完成基层出诊近900次,服务患者约1.3万人次。从西安交大兴庆校区到创新港校区,精卫专家主动将诊室搬到学生身边;依托市一院、儿童医院、西北妇幼等联盟点,东南西北的市民在家门口便能获得专业的精神心理支持。“让服务追着人群跑,而非让患者跨城奔波,”李奇光道出联盟初衷。
从抗拒到深耕,李奇光的个人选择折射着精神医学被重新认识与尊重的历程;从重症为主到“一老一小”和轻症激增,疾病谱的变迁映照着社会文明进程不断提升的光影;从传统封闭病房到五大中心精准服务、共享病区破壁融合、联盟网络全域覆盖,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在钱露院长引领下的每一步变革,都扎实回应着时代命题,让仁心仁术如长风万里,为万千心灵启亮温暖新程。在这里,精神健康的曙光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温度,照亮古城的每一个角落。
供稿:彭朔 梁军 王少薇
(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