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胡庆余堂是一定要看的。白白地高墙上,老远就能看到特大的黑体字——“胡庆余堂国药号”。正门在大井巷,青石库门坐西朝东,门楼上镶嵌着“庆余堂”三个字。
这座胡庆余堂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雪岩创办的。其名取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胡雪岩原欲取名为“余庆堂”,后来得知南宋奸臣秦桧用过余庆堂字样,故改为“庆余堂”,反其字而用之。
胡雪岩在经商方面起初还是有两下子的。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咱不提曾国藩,单说胡雪岩。胡雪岩是从一个穷孩子打工仔出身,历经磨难,白手起家,到商界独占鳌头,成为名骚一时的“红顶商人”,他还是有一套为人处世以及经商 “制胜法宝”的。
在胡雪岩故居,轿厅正匾之下,就有一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道出了胡雪岩当初为人与经商之道,可惜没能保持下来。后在短短的三年商战中,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却回天无力,被朝廷革职,查封当铺、商号,62岁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人死了,却留下了这座胡庆余堂,也是万幸。“人的名,树的影。”据传,胡雪岩去世后,胡庆余堂也曾数次易主,但店名依旧冠以“胡”字,可见“胡庆余堂”的影响力,早已声名远扬,今日依然如此,看来这与他的经商之道也是有关联的。
据传,这座胡庆余堂,是胡雪岩奉母命创建起来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人们多做善事。想当年,从吴山上下来一批香客,其中有一人昏倒,被抬进胡庆余堂。胡雪岩听说后,便赶到店堂,不仅令人抢救晕倒之人,而且还给每个人送上一包痧药,清热解毒、祛暑。并决计伙计到水陆码头免费给过往百姓赠送痧药三年,也是为了清热解毒、祛暑,被世人称为“胡大善人”。不仅如此,胡庆余堂还全面继承了南宋官方制定的《太平惠民和济药局方》的制药技艺和行业规范。
胡雪岩对胡庆余堂要求非常严格。现今,胡庆余堂营业大厅门檐上还保留着胡雪岩所立的“是乃仁术”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医者,是乃仁术也”。表明了胡庆余堂创办药业的目的,就是济世、广世于人。当时,胡雪岩曾在上海《申报》等报章上刊登广告,招聘经理,好多人都来应聘,却没能让胡雪岩选上。后来,胡雪岩听说江苏松江的余修初很有魄力,便专程登门求教。余修初说:“办药业者,须以‘仁术’为先,不应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这正合胡雪岩心意,一下子重金聘请余修初为胡庆余堂第一任经理。就在这当年为水陆码头免费给过往百姓赠送痧药时,伙计多有不理解,经理余修初却说:“是乃仁术!”有了这样的东家、经理能不名声远扬吗?
在大厅内,不仅高悬有“真不二价”的牌匾,而且还高挂有“戒欺”的匾篇。这是胡雪岩清光绪四年四月亲笔所写店训,他告诫属下:“凡百货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救世,誓不以劣品代取最利,惟愿请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关善为余谋也可。胡雪岩。”这就是胡雪岩教育店员崇尚戒欺经营的方针。
现今天井里还有一大铜鼎,如果有的顾客认为一味药质量不好,要求退换,按照店规经过检验属实,当班的伙计就要把整包药,不管是几味、几十味都投向大铜鼎内毁弃,以保本堂“戒欺”的声誉。“戒欺”,反映到经营上就是“真不二价”。“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有人说:“戒欺,就是胡庆余堂以‘江南药王’的声誉相传一百多年的立业之本。”
在左右柜台的中间还有两幅对联,一幅是:“庆云在霄甘露被野,余粮访禹本草师农”;一幅是:“益寿引年长生集庆,兼吸并蓄待用有余”。两幅联先首后尾都镶嵌了“庆余”二字。但愿“庆余”永在,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这就是中国药业固守的传统——人类最质朴、最根本、最永恒的东西,中国人的药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