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刘红燕登上了前往深圳的火车。
曾在天虹商场“站柜台”,也曾为改课程把账本、单据都搬进课堂。她的故事里,有三十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汗水,也有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荣光。从带着学生到跨国企业做市场调研,到琢磨数字化课程如何改,刘红燕以教育者的执念,无怨无悔地为深圳高等职业教育“打地基”。
▲刘红燕。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1
一路往前冲
闯劲从未消退
1993年,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刘红燕,怀揣对改革开放前沿的向往,登上了前往深圳的火车。“当时就想着来闯一闯。”刘红燕回忆。
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是个热气腾腾的大工地,脚手架林立,到处都是“轰隆隆”的打桩声。路边的树苗刚栽下没多久,树干细得能一把攥住。就是这股子“啥都在长”的场面,让刘红燕觉得脚下的泥水都带着劲儿。
为了上班方便,刘红燕在下步庙附近租了间农民房。房子狭小,墙皮斑驳,每天凌晨6时,楼下早餐摊的油锅滋滋响声准时把她吵醒,“比闹钟还准”。
每月工资刚够糊口,刘红燕买了个小电炉,用来煮面条。上班路过的路段一到雨天就积水,常常漫到大腿。她只能脱了鞋光脚走,裤脚卷到大腿,泥水顺着腿肚子往下淌。晚上下班,水还没退,又得光着脚往回蹚。
1996年,工作满3年的刘红燕看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招聘有企业经验的老师,便报了名。“当时觉得,我有3年的企业工作经验,这是一次能实现价值的机会。”刘红燕说,那时通讯远不如现在方便,连传呼机都算得上稀罕物件。为了方便学校联系,刘红燕报名时留了朋友的传呼机号码。
后来,刘红燕拥有了第一部手机,花掉了她一年的工资。“当时什么都顾不上想,就是一股劲地往前冲。”
▲1998年,刘红燕(右二)带着团队调研企业。
2
初试课程改革
把企业“搬”进课堂
据拿到课堂、把企业真实业务引进课堂、把退休的企业专家返聘进课堂……她们还让学生组建虚拟公司,按公司奖励机制对每一次任务设定虚拟资金,完成任务就“发钱”,期末还有“营销明星”评比。“这些做法现在听起来很普通,二十多年前可并不多见。”
刘红燕毕业后在企业工作,碰过壁摔过跤,经历不少挫折才逐渐摸透行业门道。进高校后,她总想:要是学生毕业就能快速上手,少走弯路,不用遭这份罪就好了。为此,她萌生了课程改革的想法,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到贴合岗位的技能。
“自己虽来自企业,但仍缺零售业经验。”为把课上好,刘红燕主动申请到合作的天虹商场实践。那段时间,她跟着员工打卡上下班,在所有柜台轮岗。半年下来,笔记本记满了厚厚的一本实操心得。带着这些“宝贝”,她回校牵头开设了外贸专业。
加入深职院不久,刘红燕代表学校前往德国纽伦堡技术大学交流学习。学习的半年,她又攒下了厚厚的笔记。“德国的职业教育很接地气,校企合作非常紧密,课程讲授也牢牢把握企业需求,紧贴市场一线,咱的课也该贴着企业走。”刘红燕回国后,一头扎进课程改革中。
学生要大批量去企业实践,难,怎么办?刘红燕一边回看德国带回的笔记,一边琢磨着。“多轮讨论后,我们想到另外一个办法——把企业‘搬’进课堂。”刘红燕先是带着教研组的老师大量走访深圳的协会、企业,了解他们对外贸专业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磨合了大半年,她和教研组把脱离实际的章节改为更贴近企业真实案例的内容,构建起了“整合化、模块化、岗位化”的核心课程体系,把实践体系拆分为“理论课程实务化、实务课程实战化、综合实训对岗化”三个级别。
“体系方案改了,业务课也得跟着改。”刘红燕带着教研组的老师对课程进行了解构重构,把传统的四门课重拼成“进出口业务”一门。为了让课堂有“企业味儿”,她们一次次跑企业,把企业真实单
3
▲2000年,刘红燕指导学生制作企业策划方案。
研究跨国企业
从街头问卷开始
1999年,刘红燕又有了新想法——让学生当跨国企业的市场部人员,为这些企业开拓中国市场设计方案。
刘红燕让每个学生小组选定一家刚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当时的韩国迷糊娃娃、美国百诺肯净水器、康宝莱保健品都成了他们的目标。“起初我心里挺担心的,怕学生没兴趣,没想到,学生积极性特别高。”
确定研究对象后,刘红燕带着学生开始做市场调研。他们到街头巷尾去发问卷,还常常遭到拒绝。有的学生会发出疑问:“老师,人家外企能理我们吗?”她总是鼓励:“不去试,怎么知道不行?”
收集完问卷后,学生便着手写报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策划方案。一份份报告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构成了实践教学的完整链条。“‘做中学、学中做’,我们就是在不断探索中,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刘红燕说。
从1999年到2006年,刘红燕全身心投入,一步步将一门文科理论课打磨成把企业“搬”进课堂的实践课程。
4
紧跟数字化浪潮
冲在课程改革一线
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校园里,有一棵几米高、枝繁叶茂的大树,那是当年刘红燕当班主任时和学生一起亲手种下的。
外贸专业从刚招生的一届一个班,发展到现在的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商务,学生多了好几倍。带过的学生,有人在技能大赛上拿了奖,有人成了企业的中高层,还有人自己开起了贸易公司……“每次听到他们的消息,都特别自豪。”刘红燕说。
这些年,刘红燕自己也收获了不少“成绩单”:国家精品课、国家教学成果奖,还有“国家教学名师”的称号……她还常给全国几百所职业院校的老师上课,把自己摸索出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更多人。
如今担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的刘红燕,依然紧跟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冲在课程改革一线。她潜心研究职业本科教育,主笔了深职大通识课建设方案、美育建设方案,参与了本科教学运行的系列文件撰写,立项了3个职业本科研究项目,发表了4篇论文……“我们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刘红燕说,职业教育永远是她的“主旋律”。
“在深圳待了32年,我和工作成了互相推着走的伴儿。”刘红燕感慨,当年光脚蹚水的泥泞路下面,现在成了地铁飞驰的快速通道;她的家从农民房搬到了明亮的单元楼,孩子在深圳出生、长大,说一口流利的“深普”。“这座城总在变,今天的‘不可能’,明天就可能成‘平常事’。”她笑着说,就像当年带账本进课堂被说“太折腾”,如今数字化课程改革正被年轻老师接棒推进,“它教会我别怕试,我也陪着它把职业教育的根扎得更深。”
“人这一辈子很渺小,我们就像空中飘着的尘埃,小得不值一提。可正是改革浪潮的托举,让渺小有了扎根的土壤。”刘红燕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无数普通人有了走出家乡、闯荡天下的机会;在互联网浪潮涌起时,平凡个体也能借技术的翅膀,把声音传到更远的地方。
这座城总在变,今天的不可能,明天就可能成平常事。
人这一辈子很渺小,我们就像空中飘着的尘埃,小得不值一提。可正是改革浪潮的托举,让渺小有了扎根的土壤。
深圳晚报记者 刘夏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