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封关运作。这标志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即将进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新阶段。对仅一海之隔的广东而言,海南封关,意味着什么?当自贸港优势遇上大湾区速度,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粤琼两省相向而行的时代背景下,广东如何与海南如何共写这份高质量发展的“开放”答卷?
零关税红利
广东消费市场迎来新动力
海南封关运作后,最直接的变化是“零关税”商品覆盖面大幅提升。进口“零关税”商品税目将从目前的1900个扩大至约6600个,覆盖全部商品税目的74%,比封关前提高53个百分点,享惠主体覆盖全岛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这一政策直接瞄准了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消费潜力——这片占全国不足1%土地的区域,贡献了约11%的GDP,2024年经济总量达14.79万亿元。
“出国购物不如来海南正成为现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指出,海南对广东消费者的吸引力将显著提升。未来,跨境消费回流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同时,免税政策升级更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广东化妆品企业已开始行动,将原料运至海南加工增值后,产品通过零关税政策销往东南亚市场。这种“广东原料+海南加工+全球销售”的模式,正在美妆、医药等领域快速复制。
6月12日,广东海南化妆品行业合作发展交流会在广州成功举行。据悉,本次会议旨在深化两地美妆产业合作,为广东企业布局海南、拓展东南亚市场提供精准指引。“近年来,海南高度重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出台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改革实施方案。广东、海南两地的优势高度互补,合作潜力巨大。”海南省商务厅驻广州联络处招商服务处处长吴淑雄在致辞中表示。
在旅游方面,海南封关同样也为广东旅游业带来“近水楼台”的独特机遇。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封关后到海南出差、旅行不需要办理额外的证件。这打消了很多人对进出海南是否会变得麻烦的顾虑。同时,关于免税政策,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额度更是从每人每年3万元提高至10万元。
对广东来说,可以借势打造海南旅游“腹地支撑区”,通过客源输送、服务标准输出、消费分流实现共赢;对海南来说,可以依托广东的客源市场、产业链配套和基础设施,加速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依托政策红利与地缘优势,粤琼两地正形成“客源共享、业态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
“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相邻、优势互补,正加速形成‘制度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格局。”陈鸿宇强调,海南的核心使命是打造制度型开放“试验田”,大湾区可其政策优势延伸产业链。

俯拍广东海南先进制造业合作产业园。南方+ 陈欢 摄
机制创新
规则衔接拓展合作深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在发布会上提出,封关的核心在于实施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其监管模式强调精准高效。为实现“二线高效管住”,粤琼两地已开展多领域制度衔接。
5月19日,海口市营商环境建设局与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正式签署《信用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开启琼州海峡两岸城市在信用建设领域的首次跨区域深度合作,粤琼两地迈入“信用互联、发展共赢”的新阶段。双方将通过信用信息共享、监管共治、应用场景互通等举措,合力打造跨区域信用合作样板,推动两地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
而这并非孤例,早在2020年,海南省与广州南沙区已经签署政务联盟协议,推动两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并深化商事登记、人才服务等领域合作,为异地投资企业提供便利,并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
两个案例均体现“制度共建、场景共享、监管协同、安全托底”的底层框架,以信用、政务为切口,探索规则互认、监管协同、服务一体化的路径,推动区域从“物理相邻”转向“化学融合”。为封关后海南与内地间“二线”高效管住与便捷通行提供可复用的协作范式。

徐闻生态集聚工业园区。南方+ 陈欢 摄
产业协同
粤琼合作园区共建新格局
在海口国家高新区内,广东海南先进制造业合作产业园正如火如荼地铺展建设画卷。这片近17平方公里的土地,正以日均近千万元的投资强度,诠释着粤琼“相向而行”的产业加速度。
据悉,自2024年1月揭牌以来,合作产业园以“湾区研发+海南政策”为核心逻辑,交出一份硬核成绩单:截至2025年6月,落地产业项目达52个,总投资额突破120亿元;442家企业扎根园区,完成实际投资近14亿元,累计赴粤招商74次,储备重点招商粤企241家。
“过去在其他地方审批要几个月,这里14天就能开工!”康佳集团海南项目负责人宋旗东感慨。他亲历的“自贸港速度”,离不开粤琼制度协同的破冰,海口高新区将广州开发区的“极简审批”本土化,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最大限度简化项目开工前审批,将土地摘牌到规划许可流程压缩至14个工作日内,农夫山泉项目更创下“2个工作日办结”的纪录。
而效率红利则直接转化为企业信心。目前,康佳已带动8家广东上下游企业“组团南下”,半导体测试、智慧家电研发等链条跨海迁徙,形成“龙头牵引、集群跟进”的雁阵生态。
“大湾区需通过联手海南实现辐射链延伸,海南则需融入大湾区的产业链实现政策价值转化。”陈鸿宇认为,广东具备产业优势,海南具备政策优势,当前有不少广东企业正在着力抢占内外循环相促进的新支点。海南的自贸港政策就是摆在广东企业面前的重大机遇,就看能不能抓得住、抓得快、抓得实。

海南洋浦港。资料图片
人才流动
税制差异下的机遇与挑战
在人才流动方面,海南的个人所得税政策优势明显。在海南居住满183天的个人,其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将按照3%、10%、15%三档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广东目前实行的是3%-45%七档超额累进税率。
这意味着对于高收入人才,在海南的税负要远低于在广东的税负。例如,年薪100万元的高管在海南只需缴税约15万元,而在内地需要缴纳约45万元,节省30万元。
但海南的政策也有其限制条件。政策要求个人在海南累计居住满183天,且收入需来源于海南。此外,企业需要在海南有“实质性运营”,包括社保缴纳和实际办公等要求。且在人才吸引方面,广东凭借成熟的产业链和香港金融平台仍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海南封关以税制突破形成“人才磁极”,是否会对广东造成挑战?一群年轻人在2025世界联合设计大会(香港)上给出了答案。
会上,“大湾区自贸港青年共创中心”正式揭牌。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与自贸港整合优势资源、搭建青年发展平台、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与区域协调发展。“自贸港的政策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市场优势互补,潜力巨大。”共创中心秘书长秦宇表示,会上不仅发布项目,更与多位青年创业者达成合作意向。“未来,他们将成为平台生力军,为大湾区与自贸港协同发展注入澎湃青春动能。中心的设立,标志着大湾区在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领军人才上迈出关键一步。”秦宇说。
由此可见,长期来看,粤琼可通过功能互补,在合作中提升中国参与全球人才竞争的整体能级。同时,两地也存在协同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如两地共建产业园,人才可自主选择税负更低的工作地。
海南自贸港与大湾区是国家战略的互补性布局,二者同步推进、互相呼应。随着封关倒计时启动,琼州海峡两岸正在共同构筑中国南部经济新动能。正如海南自由贸易港咨询委员会专家赵晋平所说:“这种‘制度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模式,将在破解海南发展瓶颈的同时为大湾区开辟更高能级的开放通道,最终实现‘1+1>2’的区域协同效应。”
南方+记者 黄倩 赵威
【作者】 黄倩;陈欢;赵威
粤琼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