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血管像被水泥封堵,20%患者的生死难题,如何破局?

时间:2025-07-21 08: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鲁青 许紫莹 设计 王喆 实习生 邹琳琦

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次不可能的逾越,背后都凝聚着临床医生们不懈的探索与坚守。这个时代需要破壁者。他们打破技术的壁垒,突破认知的边界,在医学的无人区开疆拓土,每一次突破都是对生命极限的重新定义,让绝境中的患者重获新生,为他们背后的家庭带来希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联合潮新闻,推出“医路破壁者”专栏,聆听临床医生的“破壁”故事,感受他们守护生命的温度。在这里,我们一起来看医学的光芒如何照亮生命的至暗时刻,见证医者仁心如何创造生命的奇迹。

在很多患者口中,蒋峻主任的门诊号“一号难求”。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为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的蒋峻,有时候,上午半天的门诊要看到下午三四点,“因为加号的患者太多”。

来找蒋峻就诊的患者,很多都是病情相对复杂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其发病率正持续上升,其中冠心病患者达到1100多万。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危险因素的增多,复杂病变的病人会越来越多。”蒋峻表示,冠状动脉严重钙化迂曲、慢性完全闭塞等病变,这些都是高危、难治性的冠心病,“以我们医院为例,最近5年,这类患者增加了30%-40%。”

心血管像被用水泥封住

20%的冠心病患者会遭遇

提到冠心病,很多人想到的是心梗——多数血管突发堵塞,只要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通过介入抽栓或者放入支架,就能对急症病人实现抢救。

“心梗治疗的关键是和时间赛跑,像我们医院,患者从急诊室到开通血管的平均时间是60多分钟。目前比较大的问题是病人发病到医院这段时间延误比较严重。”蒋峻说,从全省去年的数据来看,患者从发病到寻求医疗帮助,平均时长是6-7个小时,“越早开通,预后才会越好。”

更复杂的则是那些难治、高危性的冠状动脉病变,比如三支血管病变。它是指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三支血管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等,由于这三支血管是心脏的主要供血血管,同时出现病变时会严重影响心脏的供血功能。

90岁的何大伯(化名)因为突发胸闷被送到当地医院,检查显示血压和氧和都很低,射血分数只有30%,心肺功能很差。因为情况严重,被迅速转诊到浙大二院。

“造影发现他的三支血管都存在病变,右冠状动脉闭塞,左主干分叉血管严重钙化。”蒋峻说,因为患者伴有肺水肿,治疗过程还使用了ECMO支持,“我们用旋磨技术打掉冠脉内钙化的‘顽石’,然后使用双支架技术开通血管。”

介入治疗后,何大伯当天就撤了ECMO;出院后,心肺功能已经基本恢复。如今三年过去了,何大伯情况良好,平时还能打打武术、练练拳,心脏再也没出现不适。

在冠心病患者中流传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血管有钙化。

蒋峻形象地比喻:“钙化血管像水管里有石头,导丝难通,器械难过,稍有不慎就可能血管破裂。”

蒋峻(右)手术中 医院供图

大概有20%的冠心病患者存在钙化。

“治疗这类患者,我们会使用冠脉旋磨术,或者冲击波球囊。”蒋峻解释,旋磨是用磨头将钙化斑块削磨成比血液细胞还小的颗粒,再通过微循环清除掉,为后续支架打通“隧道”。

在蒋峻看来,一位心血管内科医生要完全掌握这项技术,需要在老师的带教下完成20例左右这样的手术才能慢慢积累经验,“在我们国家,需要冠脉旋磨术治疗的患者在介入治疗中占比1%左右,可能在一些小中心,医生不常接触到这样的病例,也就难以积累经验。”

近年来,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吸引了许多国际医生来杭进修。UCLA的心内专科医生Philipp Wiesner被美国最权威的心脏年会评选为“年度最优秀年轻心内介入医师”,在浙二培训结束2年后,接受外媒采访时主动谈及:“浙大二院的效率十分惊人,他们的手术技术让我感到惊叹!”

要不要做介入治疗?

一个评估减少21%的支架介入

心血管疾病高发,介入治疗越来越多,在有些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小手术”,实际上,复杂心血管病变对医生是极大的考验。

蒋峻举例,人体血管是三维立体的,但造影等检查图像是二维的,心脏又一直处于跳动状态,“二维图像做出来后,医生需要在头脑中建造一个三维形象,来判断介入治疗时导管如何走一条正确的路到远端病灶处。”

如今,蒋峻和团队在复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上,比如心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的开通率可以达到90%,“主要靠的是持续学习以及不断的临床实践”。

10多年前,蒋峻开始专注于冠心病的诊治,那个时候他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是:每年学习掌握一门新技术。“医学领域的更新迭代非常快,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很多患者和家属的认知是血管狭窄到一定比例(70%以上),就需要支架介入。

“要不要放支架,关键是评估。”蒋峻表示,当下评估的金标准是有创的造影检查,“这几年,我们在王建安院士的带领下,聚焦用无创的功能学评估。”

在项目研究中,团队和工程师团队合作,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软件平台,把患者的血管影像导入后即可快速研判病变对血流是否产生限制。

“我们可以计算出血流储备分数,如果这个数值是在0.8以上,即便血管狭窄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依旧可以考虑药物治疗。”蒋峻解释,这比单纯地依照血管狭窄程度来做判断更精准,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介入治疗的比例,“当然,如果评估结果出来,血流影响大,即便血管狭窄度看似不高,可能也要做介入治疗。”临床实践中,在功能学评估的指导下,可以减少21%的支架介入。

除此之外,心血管内科团队还建立模型,实现了对心血管功能的一站式评估。

目前,心血管造影能看到的都是400微米以上的血管,这些血管在心血管中占比约5%,这也意味着95%的400微米以下的小血管是看不到的。实际上,小血管发生狭窄和堵塞,也会引发心绞痛症状,有一些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以及疾病预后。

蒋峻向全球同行分享经验 医院供图

“以前,对这些微血管的功能评估需要做磁共振或者PET-CT,在很多基层医院实现不了,金标准则是用有创导丝来测微循环阻力。”蒋峻表示,基于造影图像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分析,将患者的造影图像导入后,仅需一两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对缺血情况的全面评估,“目前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0%左右。”

没有百分百的安全

但能做好最充分的预案

临床中,蒋峻也经常遇到对介入治疗比较排斥的患者,“像有些心梗的患者,明明血管狭窄严重,就是不愿意放支架,后来疾病进展了,非常可惜。实际上,通过我们的精准评估,需要放支架的病人,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是有所获益的。”

蒋峻想提醒大家的是,对冠心病患者来说,介入治疗不是一劳永逸,日常做好自我保养很重要:戒烟戒酒、清淡饮食、规律运动、规范用药等。“动脉硬化本质上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无论是介入治疗还是搭桥手术,都无法改变本身已经出现的硬化进程,真正能避免进展的是要控制好危险因素,比如戒烟、降低胆固醇、控制血糖等。”

从业多年,蒋峻的感受是如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手段在增多,“尤其在我们这种综合三甲医院,有能力给患者提供最优的方案。如果一些冠心病患者还伴随着其他疾病,我们可以和外科联合完成杂交手术,充分利用平台和团队力量。”

门诊、手术、带教……蒋峻的日常安排得满满当当,手术经常做到深夜。即使如此,他依然每周抽出3-4天时间去晨跑,“我对自己的期许是,每月最好能跑100公里。”这也算是一位心血管疾病专家的自我健康管理。

很多患者对蒋峻主任的评价都是“温文尔雅”。细腻的他也能一直记得复杂病情患者的病情。

他记得自己接诊的最年轻的冠心病患者是一位23岁的小伙子,心脏冠状动脉的左主干血管有斑块,破裂后长出的血栓掉到回旋支中引起心梗,“我们把血栓抽出,没放支架,术后一年都恢复得挺好。”

蒋峻治疗团队 医院供图

他记得随访最久的患者是一位三条主要冠状动脉均闭塞的40多岁男性,那也是他采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的首例患者:导丝通过小血管进入,反向打通完全闭塞的右冠动脉。10多年来,这位患者每年都来随访,生活、工作都没有受到影响。

对医生来说,这是最大的成就。

也有人问过蒋峻,每天接手这么多疑难杂症,怎么做到一一化解?

“没有办法做到百分百安全,复杂病情的患者总是会有一些并发症,但我们能做好最充分的预案,充分依靠多学科团队的力量,最大程度减少风险。”这是蒋峻朴素的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