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端国债期货价格逼近前高,还有走高动能吗?

时间:2025-04-13 13:38:00

自美国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以来,全球市场恐慌性情绪蔓延,避险需求提升,国债期货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市场人士认为,目前长端国债期货价格已经接近前期高点附近,随着市场避险情绪阶段性缓和,加之长短端利差处于历史低位,预计长端国债期货价格波动仍大,注意控制风险。

政府债券前置发行,对冲外部影响

唐广华

3月下旬以来,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思路转变、资金面紧张情况缓和、美国加征“对等关税”冲击、避险情绪升温等因素影响,国债价格普遍上行,对应的国债收益率显著回落。其中,TL、T等长端国债期货价格涨幅明显,价格基本接近年初高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回落至1.8%附近,再次接近历史低位。

图为主要期限国债收益率走势

3月下旬以来,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阶段性转向净投放。3月25日,央行开展4500亿元MLF操作,对冲当月到期的3870亿元后,实现MLF净投放630亿元,这是2024年7月以来首次净投放。同时,央行从3月起将MLF操作由单一价位中标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缓解净息差压力。此外,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2025年3月央行开展了8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资金面紧张情况缓和,推动短端利率下行。

图为主要品种7天利率走势

受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影响,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增加,资本市场波动加大,避险情绪升温,推动国内债券市场收益率回落。

3月份,春节因素影响逐步消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快,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有所回升,产需两端扩张加快。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为51.2%,较2月上升0.4个百分点,创2024年12月以来新高。总体上,我国制造业活力持续回升,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有所增强,市场信心增强,经济总体保持扩张。

3月份CPI环比下降0.4%,不过环比降幅小于近10年同期平均水平,带动CPI同比下降0.1%,比上月降幅收窄0.6个百分点。PPI环比下降0.4%,主要受海外原油价格回落、国内煤炭等原材料需求季节性回落影响,带动PPI同比降幅扩大至2.5%。总体上,受季节性、国际输入性因素影响,物价仍处于低位,但核心CPI同比上涨0.5%,提振消费需求等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

截至2025年3月末,我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已经超过182.6万亿元,一季度债券净融资额6.5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0%。从具体债券分布上看,2025年一季度利率债净融资额43296亿元,占债券市场净融资额比例超过65%,其中地方政府债净融资24225亿元,国债净融资14680亿元,政府债券前置发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2025年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提高到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9万亿元,加上地方政府置换债务,合计规模达到14.66万亿元。一季度政府债券已经开始前置发行,预计二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将继续维持高位,单月规模不低于1.2万亿元,同时政策性银行债券融资也将逐步恢复,带动债券融资处于高位。

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偏低,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杠杆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果外部不利影响继续加深,财政政策仍有继续扩张的空间,不排除继续增发特别国债的可能。

预计在外围环境不确定影响加大的背景下,央行会择机降准降息,同时通过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等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保持流动性充裕,为经济增长提供适宜的经济金融环境。

总体上,随着海外不利影响加深,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市场对接下来出台相关政策预期增强,央行也会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不排除择机降准降息的可能,预计将继续支撑短端国债期货价格。不过,目前长端国债期货价格已经接近前期高点,随着市场避险情绪阶段性缓和,加之长短端利差处于历史低位,预计长端国债期货价格波动仍大,注意控制风险。(作者单位:申银万国期货)

全球资产波动加大,等待政策催化

熊睿健

当前关税政策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不排除美方反复改变立场,全球资产波动加剧。如果市场避险情绪升温,从风险偏好的角度看利多债市,不过,这一因素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

贸易冲突可能会给国内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关税提高首先将拖累中国出口增速。上一轮贸易战期间,2018—2019年中国出口增速逐季下滑,2018年净出口对经济贡献率下滑至负值。当前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显著高于2018年年初,更为激进的关税政策落地将对我国出口和经济增长带来挑战,出口下滑或将对我国全年GDP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国内通胀方面,贸易冲突带来全球贸易景气度走弱,使得外需下行,容易对PPI施加下行压力。

由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显著提高,扩内需政策亟待出台,货币政策将维持适度宽松的取向以支持内需扩张。当前结构性工具和降准出台的条件相对成熟,参照2018年历史经验,当年进行了多次降准,叠加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等工具进行总量和结构性宽松支持。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降准或迎来窗口期,以配合财政政策发力(政府债发行),二季度还可能通过结构性再贷款等工具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包括定向支持资本市场工具)。

财政政策方面或将“更加给力”。从全国两会公布的财政预算来看,今年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预留了充足的政策空间,合计今年政府债比上一年增加2.9万亿元,刨除5000亿元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额度,共计2.2万亿元的额度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济刺激,可以有效对冲外需下行对GDP的负面影响。后期财政方面可能会加快落地的举措包括:一是地方专项债加快投放,支持打开投资空间。一季度国债和置换债发行进度较快,化债推进有利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降低,腾挪出余力推进专项债项目,释放投资弹性。二是加快特别国债发行,增加对“两新”项目支出,将直接作用于消费领域,内需接棒外需拉动GDP增长。除此以外,还可能推出促进工资增长、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等举措提升内需弹性。

图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

贸易冲突对债市定价的影响可能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超预期关税政策落地,带动市场风险偏好快速下行。对市场情绪的冲击利空风险资产,利好债市,这一影响反映在了4月3—7日期债的跳空上涨行情中。第二阶段是对国内对冲政策的交易,即财政、货币政策。当前市场对宽货币与宽财政政策预期均有升温,两者出台的节奏和力度将影响债市行情节奏。第三阶段将转向基本面,验证关税政策对出口和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以及国内对冲政策的效果。当前行情或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期,短期关税政策对市场情绪冲击逐步消化,但国内对冲政策未落地,宽货币政策也尚未落实,从预期层面来看债市利多未出尽。不过,随着国债利率接近年内前低(10年期国债利率1.6%附近),长债利率下行速度放缓,短期国债期货或呈现高位震荡,等待政策催化。(作者期货投资咨询从业证书编号Z0019608)

分析人士:当前市场定价纠结

记者 吕双梅

自美国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以来,全球市场恐慌情绪蔓延,避险需求提升,国债期货整体呈现上涨趋势。

创元期货国债期货研究员金芸立表示,美国“对等关税”政策通过多重路径强化了国内债市的利多逻辑:避险需求、宽松预期、基本面走弱共同推动国债期货价格上涨,尤其是长端品种表现突出。当前美国关税政策仍存变数,债市再度回调。

“从国债市场来看,无论是TS、TF、T还是TL,国债收益率曲线均向下移动,长端受经济预期影响相对更受益,当然,短端也隐含了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期债隐含收益率曲线整体呈现出牛平态势。”物产中大期货宏观高级分析师周之云分析称。

“本轮债市上涨,基于3月中旬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态度转松,以及银行负债压力缓解后资金面转松的背景,因此,在关税政策落地后,市场宽松预期升温,债市反应较为迅速。”金芸立说。

在金芸立看来,美国“对等关税”从以下几方面影响国内债市:一是经济基本面转弱的预期升温,关税政策直接打击对美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如纺织、电子、汽车等),并通过全球贸易链影响国内制造业,市场对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强化了债市对基本面走弱的定价逻辑。尽管关税可能推升进口成本,但国内需求偏弱叠加输入性通胀可控,整体通胀压力对债市压制较小,反而强化了利率下行逻辑。二是关税政策导致国内经济修复进程受阻,市场预期央行将通过降准、降息等手段释放流动性以对冲风险。此外,避险情绪的升温也进一步推升债市走强。“此前债市主要交易资金面收紧与政策预期,但关税政策落地后,交易重心转向对经济基本面的定价,尤其是长端国债受益明显。”

周之云表示,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降低了市场的风险偏好,资金纷纷流入债市寻求避险,国内债市因此受益。但对美债市场来说,情况可能更为复杂。本周连续三天(在宣布暂停实施“对等关税”之前),美债市场出现了收益率回升的反常现象,结合美股的下挫,反映出市场对流动性危机的担忧。但无论怎样,受美元资产信誉度削减的影响,资金往非美国家流入是大势所趋。

展望后市,周之云认为,后期市场将分两步走,在特朗普宣布对部分国家实施90天关税暂停后,此次贸易战带来的冲突或告一段落,避险情绪阶段性消退,期债价格将出现回落。但期债价格是否能回到关税实施前的位置仍未可知,因为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海外政策和需求面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在对美需求下滑甚至缺失的背景下,预计政府将加码出台刺激政策。我国政府杠杆率只有25%,居于全球最低水平附近,因此有足够的空间通过提升杠杆率来对冲下滑的需求。如果后期经济刺激政策进一步出台,比如增发额外规模的特别国债等来拉动需求,那么市场可能会出现股强债弱的情况。”周之云称。

金芸立认为,二季度债市环境将较一季度有所改善,央行为对冲外部压力,或将重启买入国债。4月中旬将公布3月出口数据,若其延续显著退坡趋势,内需增速不及市场预期,那么4月降准有望率先落地。但利率层面的降息仍存在较多掣肘,在实体需求相对薄弱叠加防空转的要求下,央行货币政策需要衡量稳增长、防范金融风险、人民币稳定等多重目标,因此降准概率大于结构性降息,大于全面降息。当前长债利率接近前低,叠加关税政策仍有反复,债市仍在等待具体政策落地,定价相对纠结,需关注后续政策对冲力度和海外风险事件可能带来的短期波动。

本文源自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