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在紧急应对美国的“对等关税”。4月9日,印度央行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6%,前值为6.25%。新西兰央行宣布将其官方现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5%。
我国央行何时跟进?中金公司固收团队在研报中称,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我国宏观政策放松可能加码,通过刺激内需来对冲外需下降。对于货币政策,预计第二季度货币宽松可能明显加快,不排除4月降准降息操作的可能性,而流动性有望重回宽松状态。
4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其中提出:“未来根据形势需要,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调整余地,随时可以出台;财政政策已明确要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财政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等视情仍有进一步扩张空间;将以超常规力度提振国内消费,加快落实既定政策,并适时出台一批储备政策……”
此外,央行在年内也已多次表态:“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在刚刚过去的3月,央行4次公开提到择机降准降息。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认为,从目前来看,央行的降准降息节奏或将加快。一方面,扩大内需的逆周期政策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部分外需转内需会进一步加大国内供给,对物价产生下行压力。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需要货币政策发力节奏适当靠前。此外,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衰退概率加大,美元或走弱,对国内政策约束减轻。
“降准时机基本成熟,预计降息节奏慢于降准。”华泰证券研究所认为,本轮对等关税大超预期,明显冲击全球经济和风险偏好,国内宽货币概率增加,均利好债市,预计十年期国债将挑战1.6%的前低,1.8%至1.9%成为中期上限。后续关注扩内需政策如何发力,4月重磅会议和年中是两个关键时点。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在外部不利影响加大后,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可能会从“金融稳定”向“经济增长”切换,4月降准概率大幅提升。央行通过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有利于对冲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循环的扰动。
“目前具备一定的降准降息条件,但同时也有一些制约因素。”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认为,比如,当前银行净息差压力较大,若直接降息可能进一步挤压银行利润。从总体来看,我国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但何时降准降息需要进一步评估内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和外部不利影响后决定。
“考虑到后期避险情绪或有所缓解,央行降息或许依然不是当下的必选项。”国联固收李清荷团队表示,后续需要重点关注央行对于资金面转松的态度是否持续,若出于政策留有后手、稳汇率等考虑,央行仍有动机在新的市场均衡区间重新稳定流动性水平。“参考2018年至2019年的经验,从一年维度的周期来看,当前利率点位或仍有投资价值;而从短期看,我们仍需辨明央行货币政策对于债券市场的态度,在谨慎之余,可适当拓宽波段交易的仓位管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