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钻声与金属碰撞声在厂房内此起彼伏,空气中飘浮着新鲜油漆的气味……4月10日,在盐亭县巨龙镇的山坳里,记者踩着尚未清理的建筑碎料走进同益新项目现场,只见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正弓着腰,安装智能化饲育车间的最后一批恒温恒湿系统。
“这7栋智能化饲育车间,涵盖一只蚕从蚕种到结茧的一生。”盐亭农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洪灿指着正在安装的恒温恒湿系统说,未来,蚕宝宝“搬家”、催青、收蚁、小蚕饲养、大蚕饲养、结茧、采茧一整套养蚕新模式将全在车间里完成,完全颠覆传统养蚕模式。
作为嫘祖的出生地和归葬地,盐亭素有“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的美誉,一直延续栽桑、养蚕、缫丝的传统。然而,在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桑养蚕”模式下,家蚕寡食性的特性,使得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桑叶产能的波动更是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难以满足现代丝织品加工企业的生产需求。
作为盐亭县“全链招商+要素护航”模式的成功典范,同益新全产业链项目涵盖智能化养蚕、缫丝织绸、生物制药、文旅融合等全链条环节,通过工业化技术重构传统农业,实现“一粒茧”到“一匹绸”的价值跃升。
“传统养蚕要看天吃饭,现在靠的是数据。”潘洪灿介绍,作为变温动物,蚕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适宜温度为22-28摄氏度。同时,蚕以桑叶为食,寡食性特征明显。如何提供良好生长环境、改变蚕的食性,是工业化养蚕必须攻克的难关。
为解决蚕的“吃住”问题,项目专门建设智能化饲育车间,让“蚕宝宝”住进恒温恒湿、洁净无菌的养蚕车间。还引进智能机器人搬运蚕盘,以及全新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以玉米粉、豆粕、桑叶粉合成饲料,丰富蚕的“口粮”来源。
“通过先进的智能化缫丝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生丝质量和丝绸品质将得到提升,能够有力促进盐亭桑蚕新质生产。”潘洪灿告诉记者,园区整体项目可实现一年四季全天候养蚕采茧,全年可产鲜茧9000吨,将有效缓解四川省蚕桑产业原料供给压力。
为保障项目高效推进,当前施工单位正通过优化工序、增派技术团队,确保设备安装与厂房建设无缝衔接。现场,项目负责人田勇拿出的进度表上,密密麻麻标着红圈:3月实现试投产,4月3日正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4月18日正式投产运营……
“我们正加班加点全力冲刺保交付,各个工程板块都在有序作业中,同时稳抓工程质量,确保本月18日正式投产运营。”田勇说。届时,盐亭将构建起从智能化种桑养蚕到生物医药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助推打造百亿级蚕桑丝绸产业集群。
(叶亮亮 梁其伟 涪江观察记者 彭紫薇 杨沐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