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和突厥分别是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两个强大少数民族。匈奴兴盛于秦汉,突厥强大于隋唐,他们都给中原王朝带来了非常大的威胁,但最后都因为控制西域,阻塞丝绸之路,不利于汉唐的西扩而被击败,强汉和盛唐无愧于中国封建王朝两大高峰!
匈奴和突厥能成为汉唐的对手,无疑都十分强大,但二者之间孰强孰弱呢?可能很多朋友都认为匈奴更强:汉朝用积攒了五十年的家底才把匈奴打残,而突厥,同样是面对战乱后的新朝,李世民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就搞定。所以大家会认为匈奴比突厥强大的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匈奴的历史:
匈奴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在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上,匈奴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汉朝建立之初,正是匈奴最为强盛的时期,冒顿单于骁勇善战、带兵有方,不但统一了各个散部,兼并了周边众多小国,而且通过白登之围使新生的汉王朝差点夭折,虽然最终刘邦通过贿赂单于的妻子而脱困,但也使汉初的君王不得不以和亲政策来改善两者的关系。
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的出现,才基本平定了匈奴的祸患;到汉宣帝时期,北匈奴被团灭,南匈奴臣服于汉朝。
但是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又开始起来作乱,公元88年,汉和帝派窦宪率军远征漠北,才彻底消灭了与大汉纠缠近三百年的匈奴(部分西迁进入欧洲),而最后决定性的一战,被班固记录在了《后汉书·窦融列传》中,即著名的“燕然勒石”。
东汉末年,周边各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数最多,史称“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汉匈杂居”。而西晋因贾后乱政,引起了八王之乱,混战长达16年之久,又给了匈奴乱华的机会。
而蒙古高原上留下的匈奴人则与鲜卑人不断混血通婚,成为铁弗人。后来,铁弗人赫连定在平凉建立夏国,公元431年北魏俘虏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成为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遗迹。
后来杨坚建立隋朝,并统一中原。进入中原的匈奴人也在这期间融入各民族之中。五胡乱华成为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演出。
突厥的历史远比匈奴复杂:
突厥是自秦朝建立以来,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第四个长期称霸蒙古草原和西域的游牧民族。突厥人兴起于6世纪中叶的南北朝,衰亡于8世纪中叶的唐朝,其活动时间达200年,对中国历史造成了深远地影响。
史书对突厥人的起源有多种记载,一为匈奴后裔说,二为平凉杂胡说,三为索国后裔说,不管是哪种说法,突厥人有两点是确凿无疑的:一是民族的图腾是狼,二是掌握炼铁技术。
5世纪末,柔然人在和鲜卑拓跋氏的对抗中走向衰落。突厥人原本臣服于柔然人,是柔然人的铁工,他们在帮助柔然对抗鲜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及至阿史那土门成为突厥人的首领,突厥才开始脱离柔然人的统治。
546年,阿史那土门向柔然可汗阿那瑰提出了和亲,但阿那瑰痛骂土门是自己的“锻奴”,以恶劣的态度予以拒绝,土门大怒,从此断绝与柔然的关系,转而向西魏求亲。551年,土门迎娶西魏长乐公主,和西魏正式成为盟友。第二年,土门集结精锐击败柔然可汗阿那瑰,阿那瑰自杀,随后,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
553年,土门之子木杆可汗继位,他在555年彻底击败柔然可汗邓叔子,随后,木杆可汗又东破契丹,北并契骨,大破嚈哒,成为新一代草原霸主。
577年,北周灭亡北齐,木杆可汗之弟佗钵可汗为维持北方分裂的局面,立北齐宗室高绍义为皇帝,并扬言为北齐报仇。此后,突厥和北周不断爆发战争,直到沙钵略可汗在581年迎娶北周千金公主,并向北周交出高绍义,两国关系才恢复正常。
同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他对突厥的态度十分冷淡,加之千金公主仇视灭亡北周的隋朝,于是,突厥和隋朝的战争全面爆发。
隋文帝除采用军事手段对抗突厥外,还采纳长孙晟的建议,离间突厥大小可汗的关系。公元583年统一的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此后,东突厥和西突厥战争不断。
东突厥经过多年战乱后,国力大衰,启民可汗不得不臣服于隋朝。605年,启民可汗遵从隋炀帝的号令,出动两万骑兵帮助隋朝平定契丹人的叛乱。607年,隋炀帝北巡边塞,启民可汗甚至亲自割草开道,态度甚是恭敬。
启民可汗去世后,其子始毕可汗继位。始毕见隋朝大乱,决定背叛隋朝。615年,隋炀帝再次北巡边塞,始毕一度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此后,始毕凭借强大的实力,援助窦建德、刘武周、梁师都等割据势力,甚至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也曾向突厥求助。
但是随着唐朝统一进程的加快,东突厥和唐朝的对抗开始激烈起来。626年,颉利趁唐朝发生内乱,大举进攻关中,兵临长安。刚即位的李世民仅带六骑出城面见颉利,用疑兵计使之不敢进兵,并与之在渭桥结盟。
李世民当然不会受这种气,在内部整合完毕后,他于629年派李靖出兵北伐,最终在630年生擒颉利,灭亡了东突厥。
说完了东突厥,再来看看西突厥。相对东突厥,西突厥的历史更加混乱。西突厥自建立后,和东突厥的战争一直不断。628年,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被其伯父莫贺咄可汗杀害,致使西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自此西突厥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内乱。
657年,唐高宗以苏定方为大将,大举讨伐西突厥,苏定方在曳咥河大败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西逃,途经苏咄城时被生擒,西突厥灭亡。但部分西突厥部落因不服唐朝的管制,举族西迁。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683年唐高宗去世,颉跌利施可汗趁机建立后突厥汗国,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又基本恢复了突厥汗国昔日的疆域。
691年,颉跌利施可汗去世,其弟迁善可汗继位。迁善和武周时战时和,同时迁善不断对外扩张,使后突厥走向了极盛。716年,迁善在一次战争中,因轻敌中埋伏,身首异处。
继位的毗伽可汗对唐朝奉行和平外交的政策,缓解了迁善可汗常年发动战争给突厥人带来的伤害。741年,毗伽可汗之子登利可汗被杀,后突厥陷入连年内战中。745年,白眉可汗被唐朝和回纥联合灭杀,后突厥汗国灭亡。
后突厥灭亡以后,突厥部分并入回纥,部分融入唐朝,突厥一词逐渐少见于史册。
匈奴和突厥内部矛盾对比
从两者的历史来看,可以发现一点,那就是突厥远不如匈奴团结。虽然其中有长孙晟离间计的因素,但更与突厥内部矛盾重重的关系有关。
隋朝建立之前,由于中原王朝的弱势,北朝各国不得不与之和亲或对其朝贡,同时突厥人还经常南下掠夺人口和财富,再加上他们扼守丝绸之路,富得流油,外无强敌,内部自然会因为分赃不均而争斗。
本来突厥就是一个松散的游牧帝国,汗国各部落首领都有相当强的独立性,再加上还有许多被武力征服的异性部落,所以,面对中原这头肥羊,他们纷纷不听大可汗之令南下“打草谷”,这也是突厥侵扰中原的频次远大于匈奴的原因。哪个部落“打草谷”的次数多,哪个部落就更强大,这种情况下,突厥大可汗的控制力逐年下降,内部屡屡发生贵族叛乱。581年突厥大可汗沙钵略为了“过安稳日子”,不得不另立了三个小可汗,他们分别是第二可汗庵逻、阿波可汗大逻便、达头可汗玷厥。
然而沙钵略的绥靖政策让情况变得更糟,不久达头可汗就与阿波可汗联合起来对抗沙钵略,两者之间爆发了持续三年之久的征战,最终突厥汗国在583年分裂成东西两部。
此后的十年间,不仅东西突厥在混战,他们内部的异性部落也在反叛,“达头前攻酒泉,其后于阗、波斯、挹怛三国一时即叛。沙钵略近趣周盘,其部内薄孤、束纥罗寻亦翻动。”被征服者的反抗牵制了突厥的军事力量,极大的削弱了其统治。
虽然匈奴也曾发生过“五单于并立”这样恶劣的内讧事件,但匈奴的分裂主要还是因为汉朝的打击,霍去病将匈奴逐出漠南后,匈奴被迫退往自然条件恶劣的漠北,草场质量的严重下降, 直接制约了游牧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匈奴单于的权威下降, 部分匈奴部落为了漠南丰美的牧场,纷纷归附汉朝,比如,汉武帝元朔三年左谷蠡王伊穉斜逃奔于汉、元狩二年的浑邪王、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汉宣帝神爵二年的日逐王先贤掸率其众数万骑归汉等等。
而且,南匈奴部落的降汉虽然削弱了匈奴的实力,但并没有像东西突厥那样常年混战厮杀,这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实力,为其最终西迁成为“上帝之鞭”创造了基础。
所以,从“人和”这一点上来说,匈奴比突厥更强大。
匈奴和突厥与汉唐战争对比
匈奴与汉朝:
1、白登之围
刘邦率领的32万汉军被冒顿单于率领的40万匈奴军围困在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靠着陈平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突围,脱险后,刘邦接受刘敬建议与匈奴和亲,开放关市,准许两族贸易。
2、河南之战
前127年,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骑兵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河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部实施远程迂回奔袭,一举收复河南,此战汉军活捉匈奴兵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并控制了河套地区。
3、漠南之战
前124年,卫青率3万骑出高阙,乘夜袭击了右贤王王庭。右贤王兵败,率少数人逃走。汉军俘右贤王之下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牲畜千百万头。
前123年,卫青两次领10万骑兵出击匈奴,前后斩获1.9万人,汉亦亡两将军,损失3000人。此后,匈奴转移至大漠以北。
4、河西之战
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精骑万人自陇西过焉支山,斩匈奴8900余。同年夏,霍去病率数万骑出北地,再击河西匈奴。汉军越贺兰山,进入祁连山一带,歼灭浑邪王、休屠王部3万余人。
5、漠北之战
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并以“私负从马”14万匹随军行动,卫青率部出定襄,北进千余里至漠北,击败单于主力,追击至阗颜山,歼敌一万九千余。霍去病则率部出代郡2000里,至漠北遇左贤王,大破之,追至狼居胥山,斩敌七万余众。
漠北之战,共歼灭匈奴9万余,汉军亦损兵数万,马10余万匹。
6、受降城之战
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降汉。武帝令赵破奴率2万骑出朔方2000里接应。然而事泄,左大都尉被杀,汉军在受降城被8万匈奴骑兵包围,全军覆没。
7、天山之战
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3万骑出酒泉,进击右贤王于天山。初战获胜,撤军途中,遭6万匈奴军包围,乏食数日,死伤十分之六七,李陵被俘。
8、余吾水之战
前97年,李广利率骑兵6万、步兵7万出朔方击匈奴;强弩将军路博德率万余骑、游击将牛韩说率步兵3万、因杆将军公孙敖率骑兵万余、步兵3万协同作战;匈奴率10万骑迎战李广利于余吾水南。李广利与匈奴交战十余日,未能取胜而返。其余各路军亦无功。
9、燕然山之战
前90年李广利率军7万出五原击匈奴;御史大夫商丘成率军2万、重河侯马通率4万骑协同作战。匈奴单于以5万骑于燕然山大败汉军,李广利降匈奴。马通、商丘成两路未有斩获。
10、六路击匈奴之战
前72年,汉宣帝以祁连将军田广明等五将军和校尉常惠监乌孙兵,六路出击匈奴,五将军少有斩,唯常惠监乌孙兵击破右谷蠡王庭,歼匈奴4万余。
11、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
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矫诏发西城诸国兵及屯田吏士4万人分两路攻杀郅支单于,灭北匈奴。
12、窦宪北击匈奴
公元89年,窦宪率羌胡联军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北单于大败逃走,联军追击,俘杀一万三千余人,降者二十余万。窦宪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91年,窦宪再出击金微山,大败北匈奴主力,斩首五千余级,北单于遁逃,单于皇太后被汉军所俘,自此中原以北再无匈奴。
突厥与隋唐:
1、雁门之围
615年,突厥始毕可汗率10万骑兵攻隋,围困杨广于雁门一月余,后因听信义成公主言王帐有难遂撤围退兵。
2、五陇阪之战
624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顷其全部人马,入侵大唐。李世民率军出幽州道至五陇阪与万余突厥精骑相遇,李世民用反间计离间突利和颉利,使突厥退兵。十天后,另一支突厥军在杜阳谷被柴绍击败。
3、渭水之盟
626年,颉利可汗趁李世民刚刚登基,率20万大军南下,兵锋直指长安,李世民率六骑到渭水便桥南岸,隔河责问颉利背信弃义。同时,尉迟敬德率军于泾阳之战中击败突厥的左翼军,俘虏突厥大将执失思力,颉利因侧翼遭袭,大将被扣,便与李世民在渭水桥上斩白马为盟,之后退兵。
4、定襄之战
630年,李靖领军十万征讨东突厥。李靖命徐世绩统大军,自己亲率骁骑三千,夜袭定襄,大破突厥军。随后又派使者至突厥营地安抚突厥,使颉利放松警惕,最后亲率万余精骑追至阴山,攻下突厥牙帐,颉利可汗乘千里马西逃,被唐将张宝相所俘,东突厥灭亡。此战突厥被歼万余人,被俘10余万。
5、唐灭西突厥之战
657年,苏定方率唐兵与回纥兵万余人征讨西突厥,苏定方在金山击破处木昆部,其俟斤率万余帐归降,苏定方从中调发一千骑兵,共同进军至曳咥河。沙钵罗可汗率十万大军前来应战,结果被苏定方的万余人击溃,沙钵罗西逃,途经苏咄城时被生擒,西突厥灭亡。
相较汉朝与匈奴之战,唐朝与突厥之战明显呈现出碾压态势,尤其是定襄之战和灭西突厥之战,李靖和苏定方仅率一万余人就灭亡两突厥,可以说是未废吹灰之力。这里面虽然有突厥分裂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唐时突厥的实力远不如汉时匈奴的实力。除非你认为唐军远胜汉军,李苏远胜卫霍。
匈奴和突厥低谷期(西迁)实力对比
我们来看这两个民族被汉唐赶到西方后的战绩:
匈奴:
公元91年, 汉军在金微山大败北单于, 北匈奴自知已无法在蒙古高原称雄, 遂西去, 漫漫西迁之路由此开始。
北匈奴西迁第一站:伊犁河流域。北单于及其余部流落至乌孙国, 扎根于此, 但活动范围仅在天山南北一带。
西迁的第二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据《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历史》记载,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 北匈奴强势“登陆”顿河以东的阿兰国, 杀死并且取代了阿兰国国王。
西迁的第三站: 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在夺取阿兰国之后, 经过休整, 北匈奴的实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拓展的野心驱使他们向西进发渡过顿河, 对生活在顿河以西草原的东哥特人展开了掠夺, 东哥特人大败后逃窜至西哥特人的聚居地, 匈奴人一路追击到德涅斯特河,一战击败西哥特十万军队, 将哥特人逼至多瑙河。
西迁的第四站: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公元5世纪20年代,匈奴人奥克塔尔建立了阿提拉帝国,随后的十年间,阿提拉帝国先后三次攻打罗马,并于最后一次血冼了西罗马帝国首都,西罗马最后靠嫁公主和大量进贡才避免被匈奴灭国。
阿提拉帝国巅峰时的疆域西至莱茵河,东至里海,北至波罗的海,南至多瑙河,是当时的欧洲第一帝国。
突厥:
657年,苏定方攻灭西突厥后,部分西突厥部落因不服唐朝的管制,举族迁徙。他们一路向西,越走越远,一直到了咸海。起初西突厥人在锡尔河以北居住,但是随着突厥实力的恢复,突厥人逐渐西扩到了阿姆河之南,并逐步接近了伊斯兰世界的中心——巴格达。
11世纪初,西突厥后裔塞尔柱成为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军事领袖,1040年,塞尔柱的孙子图格鲁克在丹丹坎战役中大败伽色尼军,占领呼罗珊全境,此后的十几年间,图格鲁克又吞并米迪亚,击败拜占廷与格鲁吉亚联军,攻占伊斯法罕,建立塞尔柱王朝。
随后,塞尔柱王朝继续扩张,先后征服阿塞拜疆、消灭由波斯人建立的布韦希王朝,成为“东方与西方之王”。图格鲁克死后,其子阿尔斯兰于1064年击败东罗马帝国,占领亚美尼亚首府阿尼,1070攻占阿勒颇,势力扩张至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次年又在曼齐卡特再次击败东罗马帝国,并俘掳东罗马帝国皇帝罗麦纽斯,占领小亚细亚东部,威震亚欧大陆。
11世纪末,塞尔柱帝国疆域达到顶峰,它东起印度兴都库什山,西达地中海,南达阿拉伯海,北至基辅罗斯边境,成为当时西亚第一帝国。
汇总来说,两个民族对西方的战绩都太好,很难比较孰强孰弱。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西迁后突厥的军事实力绝不逊色于匈奴!从疆域以及战绩来看,甚至突厥更强。
匈奴和突厥巅峰时期的疆域、军队数量对比
极盛时的疆域:
匈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西达中亚咸海、黑海一带,北达贝加尔湖周边。
突厥: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
可以看出匈奴疆域要更大一些。
极盛时的军队数量:
匈奴:匈奴的鼎盛期是从公元前176年到公元前128年。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是时,汉方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到了匈奴的全盛时期军臣单于时,匈奴的可战之兵更是达到了五十万(匈奴五口人出一个兵),人口二百五十万。
匈奴的鼎盛时期与汉武帝时期(前141年—前87年)有部分重合。
突厥:突厥的鼎盛期是从公元555年到公元583年。据《旧唐书》记载,此时的匈奴“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以春秋笔法,四五十万亦可称“百余万”,所以并不准确。我们再来看另一则记载,据《隋书·列传·卷四十九北狄突厥》记载,“由是悉众为寇,控弦之士四十万。”此时的突厥正是鼎盛期的尾巴——沙钵略时期,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
突厥的鼎盛时期与北齐、北周和隋朝重合,与唐太宗、高宗时期没有重合。
考虑到沙钵略时期已经是突厥分裂的前夜,突厥最高峰时的军队数应该超过四十万,所以这一方面两者应该半斤八两,差距不大。
另外,考虑到时代的不同,所以这里没有讨论两者的经济、装备情况。
汇总以上四个方面:在内部矛盾上,突厥比匈奴更严重,内耗更多;对汉唐的作战上,突厥显得更不堪一击,当然这与其鼎盛时期与唐朝错开有关;西迁后的突厥的战绩略强于匈奴;巅峰时的疆域匈奴略大、军队数量方面,两者相差不大。所以,综合来说匈奴确实更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