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宇是谁生的孩子呢(毛主席孙子毛新宇,如何评价毛主席的三位夫人?)

时间:2024-08-11 13:16:46


1970年1月17日,毛新宇出生在北京。

毛新宇是毛岸青与邵华结婚九年生下的孩子,更是毛主席唯一的嫡孙。这对祖孙没有一张合影,但是毛主席对这个嫡孙却十分喜爱。

在这个孙子刚刚诞生的时候,77岁的毛主席就亲自为他取了名字“新宇”。

“新宇”的意思代表着一片新天地,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希望自己的后代在将来依然能够为国家做贡献,饱含着对后人的殷切希望。

毛新宇选择在中国读书,不负众望地在十八岁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并且一直在军事科研的道路上钻研,后来获得了军事科学博士学位。

大学期间,毛新宇常常会来到中央党校理论部和军事科学院学习。

2010年,毛新宇就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少将。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他一直遵循家人的嘱咐低调行事,从来不以毛主席嫡孙的身份自居。

2006年,毛新宇来到浙江大学做学术报告,有很多记者都想趁这个机会一睹毛大校的风采,于是就对毛新宇进行了采访。

采访中有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请问,您是如何评价毛主席的三位夫人?”

杨开慧是毛新宇的亲奶奶,贺子珍又是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这两个人还比较好评价,但是江姨的身份敏感,毛新宇应该怎样回答呢?

年轻少将——毛新宇

1988年-1992年,毛新宇在中国人民大学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他没有其他“天之骄子”的坏毛病,一门心思都扑到了学习上。

和毛主席一样,毛新宇喜欢读书,历史、法律、政治、军事等等,并且还会做笔记。翻开他床头的书籍就能看到上面全部都是圈圈画画,书籍旁边放着的就是一摞摞的读书笔记。

论起读书,毛新宇则更加偏爱毛主席身边的人撰写的书籍。毛主席在世的时候,毛新宇的年纪还很小,对于爷爷的记忆并不多。

于是毛新宇就找来很多与毛主席相关的书籍来看,比如毛主席的保健医生王鹤滨大夫写下的《紫云轩主人》。

他用书籍来了解爷爷的真实生活和工作,对毛主席的所有认知都是从书中得来的。

在大学期间,毛新宇始终保持着在高中时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把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放在毛泽东思想方面。

毛新宇一家都是优秀的知识分子,就是在他们的影响与鼓励下,他能够进行自觉地勤奋学习。在大三的时候,毛新宇正式入党。

由于身份不凡,毛新宇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目标。但是真实的毛新宇却是在校园里穿得最破的一个。

每年新生开学时,都会有很多学弟学妹对这位名人之后感到好奇,他们便向学长打听毛新宇在什么地方。

这时候你总能听到这样的回答:“在校园里看到谁穿得最破,他就是毛新宇。”

如果在学校里碰到毛新宇,就很难把他跟毛主席后代联系到一起。在学校,毛新宇居住的学生宿舍隔三差五就会受到批评,原因就是毛新宇的床铺卫生不合格。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忘记值日。打扫卫生、打水等一些生活小事几乎都是他的室友做的。原来,毛新宇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难免疏忽一些生活细节。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毛新宇还向学校申请了一间单独的寝室,目的是为了抓紧时间学习。光阴似箭,毛新宇在中央党校研究生毕业后便来到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

并在母亲邵华的建议下开始攻读军事科学院的博士学位。这里是邵华的工作单位,毛新宇自然同意了。在一年的努力复习后,毛新宇如愿考上了博士学位。

与此同时被批准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军人。在这期间多次参观我军的几次重大军事演习,到海、陆、空各个兵种进行学习。

博士毕业后,毛新宇留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就是在这里他获得了一路晋升,在40岁成为了少将。

最崇拜最尊敬的亲人——杨开慧

毛新宇是在书籍中了解毛主席的,关于奶奶杨开慧的故事,他都是从爸爸毛岸青那里听说的。

在得知杨开慧烈士的故事后,在毛新宇的心里,杨开慧成为了他最为崇拜和尊敬的亲人。杨开慧出生于1901年,这正是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一年。

出生在封建社会的杨开慧从小就知道旧社会对于老百姓的剥削,尤其是对女性的残酷压迫。自幼饱读诗书的杨开慧的思想非常解放。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教育家,更是毛主席的恩师。

1914年,来到湖南省第一师范求学的毛主席在这里认识了杨开慧。其实杨开慧在没有认识毛主席之前就看过毛主席写的《讲堂录》。

《讲堂录》里面大部分都是中国的历史人物中的思想家、文学家的言论与著作,都是毛主席亲笔写下的读书听课笔记,对人物的看法有着他自己的理解。

杨开慧就是由此对未曾谋面的毛主席产生了敬佩之情。毛主席在长沙读书的时候经常会到好友家聚会,杨开慧在一旁常常会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毛主席也非常关心这个有想法的女生,经常会给她讲解革命道理。为了表示自己对她的鼓励,毛主席把自己的日记送给了杨开慧。

在毛主席的引导下,杨开慧对革命有了深刻的认识。两个人有着很多共同的话题,甚至是无话不说,相同的志向与爱好拉近了这两个年轻人的距离。

1920年,毛主席与杨开慧就是在这一年在长沙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杨开慧生下岸英、岸青、岸龙三个孩子,可惜的是这三次生孩子毛主席都没有时间陪在杨开慧的身边。

革命年代日子如此艰苦,道路如此漫长,杨开慧与毛主席相聚的时间总是太短。两人的婚姻持续了十年之久,但是他们一直在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1930年,是毛新宇的父亲毛岸青终生难忘的一年。秋收起义过后,毛主席率领起义部队来到了井冈山,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坚持在板仓进行地下工作。

身在板仓的杨开慧与毛主席在这个时候失去了联系,她只能在国民党报纸上了解丈夫的消息。

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在狱中,国民党对她进行了重刑逼迫,声称只要她宣布与毛主席断绝夫妻关系就可以重获自由。

杨开慧坚贞不屈,誓死不从。11月14日,年仅29岁的杨开慧在长沙被杀害。

毛主席曾经用一句诗来评价杨开慧“我失骄杨君失柳”。杨开慧被称为是骄阳是当之无愧的,在毛新宇的心中,她更是最需要崇拜尊敬的亲人。

优秀的女红军战士——贺子珍

贺子珍是一位优秀的女红军战士,更是一名杰出的共产主义者。贺子珍在永新暴动后来到了井冈山,17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更是井冈山上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在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军来到井冈山的时候,贺子珍便成为了这支队伍里的一名女战士。

贺子珍是一位带过兵打过仗的巾帼英雄,是一位杰出的女战士。1934年,贺子珍更是参加了红军的万里长征。

我们都知道长征过程十分艰难,不仅有艰苦的自然环境,有时候还会遇到刮风下雪的坏天气,甚至还要躲避敌军的追击。

例假时期也得忍受如此恶劣的环境。所以长征的过程对于女红军来说更加艰难。

即使这样,贺子珍始终坚持了下来,性格刚毅的她从来不觉得自己作为女战士应该有什么不同,女性刚强不屈的精神在她的身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1935年4月初,红军从贵阳向南边行进。红军战士们已经浑身疲惫地赶到了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这个时候正是黄昏时分,于是连长决定让部队在山后进行整队休息。

突然,山对面突然传来敌机的轰鸣声,看情况是准备朝红军休息的地方俯冲。突如其来的敌机使得部队产生了慌乱,指导员大声叫喊着卧倒。

但是为时已晚,敌机已经发现了在这里宿营的红军,开始了阵阵轰炸扫射。没有来得及作出应对方案的红军队伍一下子就乱了起来。

敌机一直在往下投炸弹,休整的队伍里还有一部分躺在担架上的伤员,此刻已经没有时间转移,情况万分危急。

团政委钟赤兵在遵义作战的时候腿部负了伤,躺在担架上浑身不能动弹,他的警卫员已经牺牲了,躺在他的担架边,并且他还一直暴露在敌机的眼皮子底下。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贺子珍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隐身之处,在炮火中朝着担架冲去。来到钟赤兵身边的她迅速包扎好了他的伤口,拉着担架向隐蔽处拖去。

就在离隐蔽处不远的地方,敌机发现了他们,向他们的位置进行机枪扫射并且投下了炸弹。

贺子珍毫不犹豫地扑在钟赤兵的身上,随着爆炸声过后,她倒在血泊中,昏迷不醒。一位警卫员发现他们,连忙把他们拉到安全的地点。

贺子珍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弹片,必须尽快取出。

就在这艰苦的条件下,医生没有使用麻醉药,几位战友摁住贺子珍,使用一只镊子把这些弹片一一取出。贺子珍身上留下的疤成为了她的勋章。

毛主席大贺子珍16岁,彼此欣赏的两个人持续了十年的婚姻。这样艰苦的环境使得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在毛主席经历了政治风云时,贺子珍坚定不移地陪伴在丈夫的身边,不仅是丈夫生活上的帮手,他们还常常谈事论文丰富精神世界,工作方面更是积极。

不做评价的历史人物——江姨

毛主席与江姨的婚姻曾经遭受到很多非议。由于江姨的身份在上海是演员,社会影响非常大。

所以在两个人结婚之初,中央的很多领导同志都在劝说毛主席,希望他能再考虑考虑这件事,并且给主席写了一封信。

虽然在中央研究主席与江姨的婚姻问题的时候,有很多同志都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但是党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最后中央还是同意了毛主席与江姨的婚姻。

为什么毛主席会选择一位身份特殊的女人呢?

江姨在24岁的时候来到延安,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双眼皮大眼睛,任谁从他面前走过都忍不住想再多看几眼。

江姨在青岛大学做过图书管理员,所以她的文化素养还是比较高的,并且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正楷字。

由于在上海见惯了大世面,她在延安的文艺演出活动中从来都不怯场,在面对领导人的时候也能应付自如。所以在延安的她颇为引人关注。

江姨在与上一任男朋友分手的时候写下了一封离别信,毛主席就是在这个时候对江姨产生了欣赏,她敢爱敢恨的性格非常吸引毛主席。

两个人在空闲的时候会坐在一起打扑克牌,江姨开朗的性格常常引得毛主席哈哈大笑。

但常言道,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随着两人相处时间的延长,毛主席也逐渐认识到了江姨的另一面。对于这段婚姻,毛主席是后悔多于心动。

而毛主席的唯一嫡孙,毛新宇大校则是这么评价的:“她是一个历史人物。以后历史会对她做出结论。我今天就不说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