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电动自行车乱停放 龙华区动真格!

时间:2025-08-25 13:53:00

龙华区主动亮剑打响了整治电动自行车乱停放这一城市顽疾的首场关键行动。在正式发布龙华区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系统性治理方案之后,8 月 21 日,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在辖区 8 个地铁站启动专项整治行动,AI 3D 智能监测系统同步上线,以科技赋能提升治理精准度。据统计,行动当天共清理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 1978 辆,其中长期 “霸占” 公共空间电动自行车达 1035 辆,为超大城市破解电动自行车管理难题提供实打实的治理成效。

启动治理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首场关键行动清理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 1978 辆

面对电动自行车乱停放这一超大城市系统性难题,8月18日,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公布系统性治理方案,率先在全市为破解高密度城区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探索出一条“科技支撑、规则引领、精准治理”的新路径。

8月21日,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会同各街道开展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专项整治行动,打响了整治城市顽疾的首场关键行动。在现场看到,周边已醒目地设置了多块告示牌,上面清晰地告知市民应有序停放电动自行车,明确标注了未按规定停放的车辆将被移至指定临时停放区的相关信息,并同步公布了寻车二维码,以便市民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回自己的车辆。

治理行动中,工作人员将多部违规停放的电动自行车搬上运输车。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操作规范,尽量避免对车辆造成不必要的损坏。随后,这些车辆被统一转移至地铁站附近专门设置的临时停放点。从当天走访多个试点站发现,人行、车行通道均恢复畅通,以往“车挤人”的混乱场景不复存在。多位市民接受采访表示,回来后发现车不见了,后来通过工作人员指引扫码查询,很快找到了临时停车点的位置,其实以前乱停放严重的时候,市民自己找车也要找半天,而且路都堵死,现在大家都按规定停放,环境变得整齐有序的同时更方便了市民。

最后,经过治理后的地铁出站口街道道路明显宽敞,行人、车辆来往不再拥堵,所有电动车均摆放在白线之内,整体街道一眼望去整齐有序,焕然一新。整治电动自行车乱象是一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实践,需要全社会开展多元共治,只有市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才能最终实现龙华区电动自行车“全域严管”、还路于民。

规划临时停放区与长期集中停放区 保障市民基本停放需求

此次龙华区系统性治理方案的一大亮点在于以技术突破为核心支撑。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与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引入并整合AI 3D建模技术,由科创企业进行深度二次开发,打造了具备强大环境适应能力的“电动自行车智能识别比对系统”。该系统可对停放区域的电动自行车进行多角度、立体化扫描与建模,有效克服光线、角度、部分遮挡等干扰因素,大幅提升车辆特征的识别准确率。此外,结合数据库信息,该系统可快速完成车辆身份的智能比对,精准判定车辆的实际停放状态和时长,为管理措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解决传统的电动自行车管理依赖人工巡查,效率低、识别难,尤其在复杂环境下难以精准识别车辆特征等问题。

在区域划分上,围绕市民反映最强烈、停放矛盾最突出、实际管理最困难的区域,按照“分级分类、柔性疏导”的原则,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把全区划分为一二三类严管区,确保兼顾治理效能与市民权益。一类严管区主要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尤其是地铁口等乱停放问题最突出的“痛点区域”。目前龙华站、清湖站等8个重点地铁口周边率先开展了一类严管区试点;此类严管区内,未停在划线区内,或者在划线区内连续停放超过3天的,将会迁移到指定的临时停放区,确保地铁口周边畅通。此后,还将进一步公布更多批次的一类严管区点位。

针对市民的电动自行车停放需求,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要从优化停放规划与畅通反馈渠道两方面着手解决。坚持以市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各街道按照“能划尽划、应划尽划”原则,结合区域空间条件,科学合理划分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规划临时停放区与长期集中停放区的具体位置及容量,全力保障市民的基本停放需求。

此外,市民若发现在公共区域有电动自行车长期停放挤占公共空间的现象,可通过“深圳龙华”微信公众号拍照上传相关信息,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进行核查处理。

观察: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 协同联动提升治理效率

近日,龙华区正式公布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系统性治理方案,以统一规范、明确标准为核心抓手,率先探索电动自行车停放 “全域严管” 模式,从根本上破解了此前街道层面治理中存在的治理行动 “零散化”、制度推进 “顾虑化”等两大关键难题。

此次系统性方案的出台,不仅以统一标准终结了 “各自为战” 的分散格局,更通过全区协同攻坚的机制设计,彻底打消了制度落地与思想认知上的顾虑。在 “全域严管” 的统一目标下,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治理行动从 “零散探索” 转向 “系统推进”,不仅让治理力度显著增强,更通过协同联动提升了治理效率,为破解电动自行车停放乱象,以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事实上,在全区系统性方案出台前,龙华各街道已围绕 “破解停车难、规范停放秩序” 展开多元探索,涌现出一批可圈可点的创新做法:

观湖街道:构建 “政府 + 物业 + AI” 闭环管理模式。通过 “政府引导方向、物业落地执行、AI 技术赋能” 的创新机制,实现对电动自行车的全流程规范管理。数据显示,自今年 6 月以来,上围新村居民戴头盔率、电单车上牌率显著上升,改装车、飞翼车数量明显下降,治理成效直观可见。

民治街道:聚焦 “重点区域攻坚 + 多方协同引导”。一方面全面排查地铁口、重点路段停放需求,充分利用高架桥下硬化绿化带等闲置空间,在红山地铁站周边、民治大道、龙华大道等核心区域,科学规划增设 38 处非机动车停放区,预计可满足近 5000 辆车辆停放;另一方面持续开展 “入园入企入小区” 行动,联动园区、企业、小区物业力量,引导其合理规划内部停放区,并针对无专属停放区的小区、园区,要求物业加强周边市政道路车辆的规范管理。

龙华街道:以 “空间挖潜 + 科技赋能” 破题,多次开展停放秩序整治行动。通过对 27 处路段实施精细化改造,将城市 “边角料” 空间转化为便民停车位,累计新增停放面积 2900 平方米、提供非机动车停车位 2000 余个,有效缓解 “停车难、乱停车” 问题;同时上线 “扫码寻车” 小程序,用 “黑科技” 帮助市民快速定位车辆,让停车、找车更便捷。

大浪街道:瞄准 “闲置空间激活 + 个性化需求响应”。将改造重点放在阳台山东站周边长期闲置、堆放杂物的桥下空间,通过系统清理与硬化改造,新增高标准电动自行车停车位超 1.5 万个,同步移除长期废弃车辆,实现空间高效利用;针对 “职住分离” 居民的夜间停车需求,创新推出 “停车过夜申报预约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跨区通勤群体提供便利。

福城街道:以 “多方协同 + 经验推广” 破解局部乱象。针对兴富社区宝源科技园门口的乱停放问题,通过 “社区牵头、多方协同” 的 “入园入企” 模式,将园区周边接驳站内的闲置区域改造为集中停放点;目前正计划将该经验推广至辖区其他工业园区及住宅区,持续探索 “安全与便利并重” 的治理路径。

观澜街道:牛湖社区交通安全管理站工作人员协同街区网格员,针对围合式小区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飞线充电”等突出问题展开地毯式排查。工作人员对违规停放车辆进行规范整理,对不遵守规范的车主进行劝导;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飞线充电”行为进行现场整改。同时,工作人员逐户检查楼道、消防通道等重点区域,确保公共空间畅通无堵。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张小玲 实习生 何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