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项目到搭生态:中国创投站到“巨型基金”时代的起点?

时间:2025-07-19 08:03:00

近日,前OpenAI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创办的AI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简称“TML”)宣布完成2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交易估值达120亿美元。

该轮融资由A16Z领投,英伟达、Accel、ServiceNow、Cisco、AMD和Jane Street等参投。这是史上最大规模的种子轮融资,TML成立至今仅五个月。

在中国创投市场上,人工智能也是近年名副其实的“吸金”明星。根据投中研究院的数据,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数量在一级市场的占比达到近10年峰值。从投资轮次角度,其中的早期投资及A轮投资交易数量占比合计超七成,规模占比合计超五成。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硬科技投资热潮涌动,头部企业融资纪录屡被刷新,但国内创投市场资金供需鸿沟仍亟待跨越:全球三分之一的创投资金额涌入AI领域的大背景下,中国创投行业在AI领域的投入体量仅为美国同行投入的五分之一。

规模20亿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惊人规模的支撑之一,是创投机构的单笔投资能力。TML本轮融资的领投机构是硅谷传奇VC机构A16Z,这家机构第一只基金的规模为3亿美元,到2024年最新一期基金的总规模已达到72亿美元——该期基金由一只成长期基金和多只主题基金组成。

7月16日,中科创星宣布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以26.17亿元完成首轮募集。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在谈到TML融资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期待国内创投市场成长出拥有10亿元以上单笔投资规模的人民币早期投资基金。

中国创新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投融资热度持续升温,成为股权投资市场最具“强共识”的主线赛道。在多位创投人士看来,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热度从基础设施向多元化应用加速转移,整体仍处于远未过热、结构性机会密集释放的阶段。

一方面,面对这一轮AI驱动的技术革命,中国创投机构正从过去以“应用导向”为主的路径,走向全产业链协同布局。自基础层的算力芯片、高速通信,到中间层的大模型平台与智能体系统,再到应用层在内容生成、教育、营销等领域的垂直落地,投资机会呈现出广泛的分布与层层递进的爆发态势。

另一方面,尤其是在具身智能这一“AI下半场”的关键战场上,中国凭借制造能力、场景资源与软硬件融合优势,有望孕育出全球领先的智能机器人公司,成为未来十年全球科技资本竞逐的战略高地。

梳理过往投融资交易可以发现,投资人们已经在用真金白银投票: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整体下行,AI领域投融资成为逆势增长的大热门;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核心引擎,AI正在重新定义资金流向、产业结构乃至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

放眼更广阔的科技创新生态,一种共识正在形成:中国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斯普特尼克时刻”。这是继移动互联网红利之后,科技创新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爆发的关键跃迁。

DeepSeek大模型出圈、AI助力新药研发突破、国产芯片逐步替代、智能硬件产品加速出海……多点开花的现象背后,是中国在关键技术赛道上逐步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集体跃升。

这一跃升的内核是创新自信的觉醒。在政策支持、资本聚焦、人才回流和产业协同的多重驱动下,“从被定义到参与定义”成为当前中国科技创业者与投资者的新状态。人工智能的这场深刻变革,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一种战略自觉的体现——在全球科技力量重构的关键节点上,以体系化投入与结构性突破,构建起属于中国的“原点创新”路径。

创投行业进入温和修复期

2025年,国内创投市场也已步入温和修复期。

一方面,股权投资行业的募资挑战仍然严峻。根据投中研究院数据,2025上半年新成立基金1966只,同比减少18%;募集规模为1.07亿元,同比减少32%。

另一方面,同期PE市场、VC市场、早期投资的投资数量占比分别为23%、56%、21%;从投资规模来看,早期及VC投资规模比重再度增加。

针对市场挑战,中科创星近年多次公开呼吁,加快构建与科技创新高度匹配的金融制度。他们以历史上著名的灌溉工程“郑国渠”为比喻,倡议打造科技金融版的“郑国渠”体系,通过科学而畅通的资本配置管道,把庞大体量的资金,以市场化方式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精准输送到创业公司手中。

具体而言,这一体系在资金供给端,鼓励银行、保险、国家大基金等大规模资金担当主动脉的角色,通过国家级母基金的规模化运作,源源不断地提供稳定而耐心的资本;而在资金配置端,则充分发挥硬科技投资机构如毛细血管般的精细作用,将金融血液精准输送到最具活力的早期科技企业中,从而帮助经济体实现“强肌壮骨”,迈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中科创星团队的呼吁得到了LP们的回应。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作为该机构首次在长三角设立的硬科技创投基金,截至当前已汇聚来自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基金、浦东创投、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上海科创基金、宁波开投、台州科创、西科控股等19家LP的资金。

据介绍,该基金将重点投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物质、能量、信息、生命、空间产业领域中,兼具知识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硬科技项目。

创投机构加速科技生态构建

中科创星新一期主基金——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以26.17亿元完成首轮募集。但要说明,中科创星的单期基金规模在增加,却无意追随A16Z的多策略模式。中科创星两位创始合伙人米磊和李浩更青睐Flagship Pioneering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实践。

Flagship Pioneering是一家管理着140亿美元资金的生物科技创投机构,不仅孵化并运营自有企业,还借助其生态系统,探索预防性治疗如何重塑医疗健康体系。

中科创星立足中国,深耕硬科技投资,在理念上与Flagship遥相呼应,却并非简单模仿,而是走出了契合本土语境的独立路径。

中科创星自2013年起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在成立第三年推出了“硬科技冠军企业创业营”(以下简称“冠军营”)赋能项目,聚焦通过系统化培训解决科研人员创业过程中的核心痛点问题。并且联合发起光电子先导院,为光电芯片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流片服务,以及依托股东西科控股为硬科技企业提供定制化科技空间。基于此,中科创星已构建起“研究机构+早期投资+创业平台+投后服务”为一体的硬科技创业生态。

曾经在很多关于Mega fund(巨型基金)的讨论中,受访者的担忧之一是基金管理人是否善用了管理费,还是会因为更多的管理费而减少了对高回报的追求。今年有个与该话题并非直接相关的现象是,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或主动或被动地下调管理费。

本报记者在新基金发布现场向李浩提问:国内创投行业“管理费+Carry(业绩分成)”的模式将会走向何方?

“‘管理费+Carry’并非某一方主导下的制度,而是LP(基金出资人)和GP(基金管理人)在数十年实践后逐渐形成的市场共识和行业惯例,而且GP需要向GP返还高于本金的收益,Carry实际上也是GP自己挣出来的。”在李浩看来,这一制度安排是历史长期演化的结果。一些关于降低管理费的声音,可看作是博弈过程的一部分,但不能简单等同于收得越少越好。

归根结底,真正重要的是管理人能否为LP带来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回报——“LP要的是能带来增长的管理人,而不是收费最低的管理人。”

在如何善用管理费方面,中科创星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鲜为人知的是,冠军营在启动之初,其经费占据当年基金管理费近半比例。即便时至今日,该项目仍坚持以公益、免费形式面向学员开放。

“我们如今在硬科技生态建设上的投入远超以往,但在整体支出中的占比反而降低了,这正是得益于来自各方的支持。”李浩告诉记者,持续建设硬科技创业生态,已成为团队的共识。

让他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投资机构、大院大所正积极参与这一体系的共建。例如,中科创星在上海的高质量孵化器项目,就得到了来自市科委、张江园区等多方的大力支持。

在国内创投市场上,越来越多如中科创星这样的投资机构,正在探索一条以人民币基金支持硬科技创业的可持续路径。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