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瘦身提质”,激发干事活力

时间:2025-05-25 01:53:00

陈广江

去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作出“考核应当化繁为简,不搞‘千分制’”的规定。各地严格执行规定,以考准考精考实为出发点,切实优化精简考核体系、指标和方式,把基层干部从繁复考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实上。(5月22日《人民日报》)

基层考核是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但在某些地方却异化为形式主义的“枷锁”。层层加码的指标、频繁的迎检填表、重复的台账整理,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考卷”,却无暇深耕“责任田”。《规定》印发以来,多地推动考核“瘦身”改革,化繁为简、考准考实,不仅卸下了基层过重的负担,更让考核回归本质,成为推动实干的风向标。

从多地的探索实践看,改革的关键在于“瘦身”与“提质”并举。所谓“瘦身”,是坚决砍掉不必要的考核项目,合并重复交叉的指标。比如,某地将原本分散的涉农、生态环保等考核整合为综合评估,避免多头检查;另一地取消所有计划外考核,让基层从突击迎检中解脱。而“提质”则强调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即减少对台账材料的依赖,更多通过一线走访、数据共享、群众口碑等途径获取真实信息。有的省份推行“无感考核”,依托日常督查和智能平台自动采集数据,年终不搞集中检查,既减轻基层负担,也让考核结果更贴近实际成效。这种“轻痕迹、重实绩”的导向,倒逼干部将精力从纸面功夫转向田间地头。

考核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干事活力。曾几何时,一些干部为了应付考核,热衷于打造“盆景式”亮点,却忽视长效治理;有的地方在考核前突击美化数据,导致考核结果与群众感受“两张皮”。精简考核并非降低要求,而是让指标更聚焦核心任务,让评价更贴近民生需求。某地镇村干部的薪酬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干得好的收入翻倍,干得差的面临调整;另一地将群众满意度权重提高至25%,让“乡语口碑”成为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尺。这些举措传递出清晰信号,考核为实干者撑腰,让有为者有位。当考核真正与干部的成就感、群众的获得感同频共振,基层治理便有了持久动力。

减负不是减责,松绑更需赋能。考核“瘦身”的背后,是治理理念从管控思维转向服务思维的深刻转变。上级部门若一味通过考核层层加码确保执行力,结果只会让基层陷入被动应付。如今,考核改革将更多自主权交还基层,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这种信任与放权,既是对基层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治理智慧的考验。

形式主义的考核如同赘肉,拖累前行步伐;科学精准的考核则是强健的筋骨,支撑实干担当。只要考核体系更加聚焦实效、尊重规律,基层干部便能轻装上阵,将智慧与汗水倾注于乡村振兴、民生改善、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