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时间:2025-05-07 08:39:00

■把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构建“基础坚实、创新引领、多业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强县、富民根基

■持续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越、要素集聚、活力迸发”的县域发展新格局

■以增加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让兴业、强县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形成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产业兴则县域强,县域强则百姓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兴业是强县、富民之基础,强县是富民、兴业之保障,富民是兴业、强县之根本,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支撑。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以兴业为关键,筑牢强县、富民产业根基

产业是价值创造的源头,产业兴则百姓富,集群壮则县域强。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必须把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以特色资源为基、科技创新为核、三产融合为径,构建“基础坚实、创新引领、多业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强县、富民根基。

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推动各地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区位、文化积淀、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科学把握产业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培育区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培优培强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内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向上突围。

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聚焦县域富民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鼓励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高校院所等组建县域富民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体系,集聚优势资源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加强与京津的对接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向“新”跃升。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为载体,创新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观光、共享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全链条升级,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就业增加、农民增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以强县为支撑,优化兴业、富民发展环境

县域经济是兴业、富民的空间载体。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必须持续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越、要素集聚、活力迸发”的县域发展新格局,为兴业、富民营造良好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打造审批流程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营商环境。健全审批事项“一条龙”网上服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实现审批结果立等可取、秒批秒办。建立健全“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助企发展机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周期、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持续优化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和投融资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产业要素集聚,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强化基础设施保障。优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促进产业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提质扩能。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加快市政管网向乡村延伸,推进县乡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变革机遇,全面提升县域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以“共享智造”强化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支撑。

夯实公共服务支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和质量,增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养老服务联合体和公共文化服务联合体,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引育用留服”全链条人才工作机制,营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激活县域发展“智力引擎”。

以富民为目标,共享兴业、强县发展成果

富民是兴业、强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必须以增加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让兴业、强县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形成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提升就业创业质效。锚定产业需求,建立“岗位需求+技能培训+资格认证”培养机制,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推进产业发展与稳岗拓岗良性互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就业带动作用,鼓励企业通过生产基地下沉、产业链供应链延伸等方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建设返乡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团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技术支持、融资对接等全方位、个性化支持,激发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打造链条完整、分工协作、经营有序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高农业全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将联农带农成效与优惠扶持政策挂钩,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订单生产、服务带动等方式,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充分用好政策法规“工具箱”,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激活农村存量土地资产。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扎实做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畅通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效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以制度为保障,提升兴业、强县、富民协同效能

强化制度建设是破除县域发展壁垒,释放兴业、强县、富民协同效应的关键。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必须强化政策协同,压实主体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一体发展统筹推进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支持各县因地制宜创新推进机制,在重点领域探索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注重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协同,推进产业、县域、民生发展“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三规融合”,形成目标一致、相互支撑的政策合力,提升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效能。

优化一体发展评价激励机制。持续优化县域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按不同县域发展类型,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引导各地依托资源禀赋,打优势牌、走特色路、创样板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奋发进取、争创佳绩。

完善一体发展投入保障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民生项目建设。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具有地域亮点的金融产品,破解“三农”融资难题。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特色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保驾护航。创新帮扶方式,通过干部挂职、人才交流等方式,提升县域产业发展、人才培育、乡村治理水平。

(雷娜 牛建高 作者均为河北地质大学教授)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