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陶希东:打造高水平安全韧性城市,给群众看得见的安全感

时间:2025-04-28 09:39:00

▲《陶希东:打造高水平安全韧性城市,给群众看得见的安全感》


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中共上海市委网信办、中共上海市委外宣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与文汇报社联合出品的《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短视频今天推出第七集,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陶希东带你走进基层治理“窗口”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探寻超大城市安全韧性建设的生动实践。



《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每日更新一集,邀请上海社科院专家学者生动阐释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经验和重大成就,聚焦基层实践、解读真实案例,将学理观察与场景、案例相融合,在“思想导游”中触摸城市,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磅礴力量。



近年来,如何打造安全韧性城市,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各大城市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议题。陶希东指出,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沿海国际大都市,坚持技术和制度双轮驱动,将上海打造成为最安全、最有韧性的城市之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新路。



走进临汾路街道,一路踏访,从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小屋”、餐食丰富的社区食堂、为老服务中心,到党群服务站、城运管理中心、电梯应急服务中心、社区安全中心……“街道聚焦基层治理痛点难点问题,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通过技术赋能,创新实践数字化治理新路。”陶希东说,比如在老小区加装电梯管理方面,临汾路街道建立了加梯工作室,在加装电梯的后期维护阶段,街道率先成立电梯应急服务中心,更好地保障了加梯安全。通过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数字全景图”,创新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增强了社区家园的“数字温度”和基层问题发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在家门口给老百姓提供高品质生活。



陶希东指出,构筑安全韧性城市是一项复杂、多元的系统工程,既要注重设施、场所、空间等硬韧性的建设,又要注重制度、文化、治理、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软韧性支撑,更要有政府、市场、社会、民众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跨界合作,尤其是城市治理要始终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健全城市应急体系,加大科技应用,积累地方经验,以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切实增强居民、社区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水平,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上海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走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方面,已经有很多可圈可点的经验,老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满满。”陶希东认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不断深入,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将进一步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行稳致远。



联合出品: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中共上海市委网信办

中共上海市委外宣办

上海社会科学院

文汇报社


制片人:王蔚

摄影:张挺 王竟成 周俊超

剪辑:王天赐

编辑/制图: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