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聂辉 北京报道
4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杨义平与记者见面交流,讲述核电厂的“看门人”如何守护我国的核安全。
杨义平全年24小时应急值班,年平均开展现场巡视740余次。“包打听、跑断腿、婆婆嘴”,她用自己的九字诀诠释核安全现场监督员的奉献与担当。
在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杨义平也表示,核科普工作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推进,加强公众对核安全的认知。

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杨义平(徐想 摄)
核安全的“守夜人”
杨义平,是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她曾先后监管过秦山核电站、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全球首堆,以及中国核电名片“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目前,杨义平负责监管三门核电厂、金七门核电厂的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安全是核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杨义平和她的同事们全天候驻守在核电现场。按照杨义平的工作流程,每一天的工作开始前,她都会戴上印有国家核安全局标识的白色安全帽,穿上反光背心,在核电厂的钢筋混凝土之间,下泵坑、巡核岛、攀爬脚手架,开展人员访谈、执法调查,排查安全隐患。
据国新办统计资料,杨义平带领监督组全天候驻守核电现场,全年24小时应急值班,年平均开展现场巡视740余次,确保机组安全运行。
在介绍核现场监督工作内容时,杨义平表情格外严肃认真,“核安全容不得一粒‘沙子’,我们对弄虚作假、违规操作零容忍,用忠诚坚守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
作为驻厂监督,杨义平要按照监督程序,开展每天的监督活动。除了巡视核电厂的“大脑”主控室,看看核电厂操纵员的行为规不规范,各个仪控台上有没有异常报警灯。杨义平还要巡查各个厂房,看看设备有没有异常,各项活动是否存在违规。同时,驻厂监督还要审查核电厂的各类报告,对一些试验进行见证等,从而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和跟踪核安全的相关异常。
在杨义平的理解中,美丽中国建设既要有天蓝、地绿、水清,还要守住安全的底线。核安全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底线工程,事关国家安全,出不得事,也出不起事。
作为现场监督员,驻厂监督是核安全监督的第一道防线。驻场监督人员戏称自己是核电厂的“看门人”,杨义平也把自己当作核安全的“守夜人”。
“包打听、跑断腿、婆婆嘴”
核电是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杨义平表示,作为安全监管部门,不能只要安全不要发展,还要站在美丽中国大局中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水平的安全助力核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核安全监督员,杨义平有一个九字秘诀,“包打听、跑断腿、婆婆嘴”。
“包打听”是说要主动获取信息。杨义平解释称,监督员在现场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时刻保持一种质疑的态度,“不要觉得自己是不是管得太宽了,核安全是容不得一丝疏忽的。”
“跑断腿”是要把问题信息搞准,少听汇报多去现场、亲眼核实。杨义平解释,这是驻厂监督最不可替代的地方。
“婆婆嘴”在很多人的口中属于惹人厌烦的唠叨,但在杨义平的解释中,有着另一种意义。监督员就是对内要及时报告,现场情况要做到“一口清”如数家珍,要经得起一问二问再问;对外要敢于指出违法违规行为,提出整改要求。
监督员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以及对核安全的敬畏心和高度的敏感性。“更重要的还是对核事业的热爱、忠诚、奉献和担当”。杨义平称。

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刘健 摄)
核开发带来生活的便利
因为核的特殊性,公众都觉得很神秘,了解的不是很多,可能部分还有人“恐核”心理。
在国新办举行的见面会结束后,杨义平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核科普工作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推进,加强公众对核安全的认知。
生活当中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很多都是通过辐射消毒灭菌的,还有核医学诊疗,比如X光、CT、放射性药品、质子重离子等拯救了很多病患的生命。
杨义平解释,核能的开发利用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一个核电基地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全部投用后,年发电量可以达到500多亿度,相当于一座千万级人口城市的全年用电量。
为了增进公众对核的科学认知,杨义平也参与开展核科普活动,成立了“核你一起”青年志愿服务队,为上海的爱心寒暑托班开展核电科普课程,先后覆盖了30多所学校2000多名小学生,越来越多的核安全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