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台北市“落羽之丘”树葬园区一角。台北市民政局供图

越来越多岛内民众身后选择海葬。新北市民政局供图
清明时节,台湾民众纷纷归乡扫墓祭祖。与过往不同的是,很多家庭清明祭扫不再到墓园,而是到环境清幽的树葬、花葬园区,或者是到白浪逐岸的海边,心香一瓣,追思逝者。
土葬、靡费、迷信曾经是台湾社会殡葬旧习,随着时代的流转,观念的革新,岛内的殡葬礼俗逐渐转变,火葬固不必说,树葬、花葬、海葬等“环保自然葬”也渐成风气。
在台湾各县市中,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最早推行环保自然葬。2003年11月10日,位于台北市文山区的岛内首个树葬区“富德生命纪念公园”正式启用。树葬是指将骨灰研磨处理后,装入可降解的棉纸袋内,埋葬在树木的根部,不立墓碑,不记亡者姓名。家属可选择喜爱的植栽区作为下葬点,在管理人员的引导之下亲自执铲完成。撒葬则没有固定穴位,而是遍撒在指定的花圃区。
2003年,台北市在全台率先办理海葬,将亡者火化骨灰再研磨后,用可降解的棉纸袋盛装,再置放于“安息盒”中,当船行驶至一定海域,由家属进行告别祈福,再将“安息盒”伴着鲜花抛洒入海。为了不让生者以后觉得无所凭吊,海葬结束后,他们可以得到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的是海葬时骨灰抛撒的经纬度,以后有需要时可以出海追思。为了顺应民众的实时需求,2013年起台北市又携手新北市、桃园市,每年办理多次联合海葬。
台北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表示,自推行环保自然葬以来,民众的接受度逐年提升。朝阳科技大学景观及都市设计系助理教授廖碧勤说,她的博士论文研究主题是台湾民众对于环保自然葬的认知模式。原以为接受树葬等环保葬的以年轻人居多,但实际调查发现还是50岁以上、中高学历、公教人员居多,他们普遍经济条件不错,选择环保自然葬是不想给子女造成负担。
2015年9月,台北市在岛内率先依据《殡葬管理条例》推出预立环保葬意愿书,鼓励民众提前规划人生的最后一里路,得到不少民众响应。2016年起,台北市又鼓励民众将先人骨灰从灵骨塔迁出,经处理后进行环保自然葬,还可以申请1万至2万元新台币的鼓励金。目前,台北市已建成3处树葬园区和两处花葬园区。台北市殡葬处长张世昌观察,每到扫墓时节,环保自然葬区气氛格外温馨,有家属准备咖啡、快餐来叙旧;也有孩子带小提琴表演缅怀先人。
从2009年到2024年,新北市的环保自然葬件数增长了10倍之多。新北市民政局局长林耀长说,从2020年5月15日起,新北市又积极推动身后关怀计划,采取联合奠祭方式,免费提供环保自然葬等服务,让亡者用最美丽的方式与世界告别。参与身后关怀计划者,可预先选择葬于新北市的金山环保生命园区、三芝樱花生命园区等树、花葬区,也可预先选择每年多次举办的联合海葬。今年三峡生命纪念馆环保葬区、新店五城花园公墓环保葬区将建成启用,届时需要的民众会有更多选择。
从2014年到2024年,台中市的环保自然葬件数增长了8.3倍。台中市民政局介绍,台中市目前已有5个树葬园区,考虑到未来使用需求持续增加,决定再建4个树葬园区,今年3月底前已经全数开工,到2026年底前陆续投入使用。台湾环保自然葬协会理事长郭慧娟说,她的父亲生前表示离世后不想被关在小盒子里,想要自由自在。家属尊重他的遗愿采树葬,如今清明扫墓成了另一种家族户外聚会。
台湾的民政管理部门近年来还大力推行公墓公园化。所谓公墓公园化,是指用造园手法,将旧有的公墓重新规划整理后,栽植花草树木来美化绿化,使之看起来就像是公园一般。园区雇用专人管理,维护墓园整洁,防止滥葬滥建。公园化之后的墓园花木扶疏,风景秀美,不少民众假日扶老携幼前去悠游休憩,还有不少新人百无禁忌前往拍摄婚纱照。宜兰县的员山福园是“公墓公园化”的典范,更是岛内机关学校经常指名参访的生命教室。在景观规划上,它顺应原有地形,保留林地,遍植花草,营造花木扶疏、山水交融的美丽景致。
(本报台北4月4日电 本报记者 吴亚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5日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