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赞蒙自!故事要从一个神秘包裹说起~

时间:2025-03-17 15:59:00

今天

《人民日报》要闻版

刊发文章

《跟着课本探春耕(春耕进行时)》

点赞蒙自种好超级杂交水稻



故事要从一个

从湖南长沙寄来云南蒙自的

包裹说起

跟着《人民日报》

从课文中

一探究竟~




【课文】

199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和9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言:由于采取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有机结合的技术路线,中国在培育超级稻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经过中国许多科学家10多年的协作研究,目前技术上的难题已基本解决。袁隆平预计,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将在近几年内应用于生产,并将在21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


——摘自《语文(高中必修上)》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云南蒙自市草坝镇,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收到了一件从湖南长沙寄来的包裹。拆开一看,是190公斤超级杂交水稻种子。寄件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种好超级杂交水稻,秧苗质量很重要。农技人员要提前浸种、晒种,防治多种传染病害。在基地,农户也早早准备了育秧材料。倒入基质土、送入秧盘、铺土、浇水、撒种、盖土……一系列工序后,育秧盘送入暗室催芽,再过两天,摆进温室大棚。


今年育秧引入了暗室催芽环节,种子可以快速整齐出苗。预计4月中旬移栽到大田里。”蒙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杨柳梅是基地项目负责人。她介绍,这次计划育秧3000余盘,是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的新品种“粒两优8022”。



如何挖掘高产潜力?工厂机械化育秧+机械化移栽+人工精确定量栽培……今年,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试验示范项目采用新模式,紧盯秧苗质量数量,为移栽、收获打基础。



草坝镇是当地水稻主产区,气候、水利条件好,有冲击高产的潜力。2017年,示范基地投入使用。袁隆平实地考察,对基地的光、热、气候、水利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很是看好。


良种、良法、良田、良态,袁老勉励我们强化技术措施,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当地提高粮食单产。”杨柳梅说。



是鼓励,更是期盼。蒙自示范基地成立以来,连续4年平均亩产超1100公斤,2023年亩产1186公斤,创下云南省大面积粮食单产纪录。“目前还没有实现百亩连片亩产突破1200公斤,但2022年曾有小面积的亩产达到1205公斤。”杨柳梅说,这证明了这一杂交组合具有高产潜力。



冲,向着1200公斤!近年来,基地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创新总结了一系列栽培技术,如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浅水移栽、精准施肥等。尤其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推广,将当地杂交稻亩产由750公斤提到1000公斤以上。


只要基地水稻移栽,村里就组织农户现场观摩,跟着专家学习栽培和管理技术,提高自家的产量。”草坝镇前进村党总支副书记钱永说。



有人好奇,基地产的米去哪了?答案是:当地市场收购。“口感不如精米,一般不直接当主食吃。不过,蒙自是‘过桥米线之乡’,加工厂会买去做米线。”杨柳梅说,随着育种技术进步,近年选育的优质品种在米质和口感上有了显著提升。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图片:陈文刚

编辑:毛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