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指南针——优势何在!
中国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2023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特别指出中国经济具有“四大优势”,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四大优势”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极大增强了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结合中国经济近五年的走势,具体分析我们拥有的独特优势极为重要。
一、中国实体经济和贸易地位全球独一无二,体现在新三样迅速崛起
概括我国新型工业化,集中体现为“全、多、大、强”的特征。
一是体系全。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的全部工作门类。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目前,我国建成了全球独一的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的全部工业门类。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设备、工程机械、高铁等领域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
二是品种多。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20个工业产品是全球数量第一。个人计算机、手机、空调、太阳能电池板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三是规模大。2023年,我们国家全部工业增加值为39.9万亿元,占GDP31.7%,制造业增加值为3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18%。占全球30%以上,接近美国的两倍,连续14年位列全球第一。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5.5%。
四是网络设施强。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通信网络设施,全5G基站已经达到338万个。
同时,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是全球大约150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全球主要大国中,中国是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世界最大境外消费来源国、全球最大的利用外资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随着进入后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时代,我国产业发展已经实现由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工业品生产的基础工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完整产业体系。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0%多上升了目前55%左右。不断发展和持续优化的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健全的服务业体系,与农业、工业形成互补,使我国产业体系保持着健康发展势头,为国民经济体系整体发展、供给能力优化提升提供强大基础。
我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高速公路体系、最大的电力设备产业链与电网系统、全球最大的港口群、全球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全球最完整的支付系统。
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加速,显著效应是带动了动力电池企业的出海
新三样就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制造崛起的最好注解。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光伏产品作为外贸出口“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了30%。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超12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77%,占全球60%以上。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占50%以上,光伏产品占80%以上。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统计,2023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
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分别超过334亿美元和2453亿美元。中国在太阳能电池的市场份额,以光伏晶体晶片为例,中国企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中国的风电涡轮装机成本大概是每瓦2元多,是美国的五分之一。意味着中国新能源的发电成本,是美国的五分之一。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2023年中国的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越日本,正式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交通部门负责人罗布·德容表示,中国是电气化以及电动汽车推广方面的领导者,希望中国向全世界特别是全球南方分享经验,用中国技术向世界推广可负担的电动汽车。
表现在经济发展数据上,全球独树一帜。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的五年,中国经济表现优异。
2019年,我国GDP总量14万亿美元(990865亿人民币),人均达到10279美元(70700元人民币)。首次突破1万美元。
2020年,我国GDP总量达101.6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大关,以美元计价,中国GDP规模14.7万亿美元。人均10500美元(72000元人民币),继续保持增长。2020年美国GDP同比-3.5%,欧盟GDP同比-6.4%,日本GDP同比-4.8%,当年全球经济萎缩3.5%。我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的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
2021年,我国GDP总量为114.9亿元,以美元计价,规模为17.81万亿美元,增长8.4%。
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20.5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再上新台阶。人均12712美元(85698元人民币)。
中国与任意经济体之间比较都处于优势
2023年,我国GDP增长5.2%,经济总量126.06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8.94万元,以美元计价,规模为17.89万亿美元。人均为1.269万美元。连续三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相比较而言,2023年,美、德、英、日经济增速分别为2.5%、-0.3%、0.1%、1.9%。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经济增量超过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经济总量。我国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二、中国抗击美国科技霸凌的整体力量迅速崛起
中国要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强国,从产品大国到品牌强国,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造就一大批具备独有的核心技术和持久的创新能力、具备和竞争者有显著区别的战略定位、具备开拓市场的差异化营销手段、具备全球广泛认知的国际化品牌的企业群体。
第一,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布局2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累计培育10.3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小巨人”企业达1.2万家。建成了6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灯塔工厂”总数的40%,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30年中国高科技出口占比变化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接近79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3年超过600万人年,占全球研发人员的比重超过30%,连续10年稳居世界首位。科技人才竞争格局中,中国在量子信息、5G通信、高速铁路、民用无人机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大部分基础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处于跟跑地位,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中美双雄并峙。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
第二,加快打造创新高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作为世界最大的国家创新基地开始发挥关键引领作用。我国19家国家级新区、23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7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6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9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7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8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各类园区,167个国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国家创新基地。截至2023年11月,尤其是依托17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的66家建设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尖端排头兵阵营。
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5%;2023年,研发再创新高,比上年增长8.1%,达到3327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2.64%。
迄今为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约为美国的三倍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破万亿,造船市场份额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新材料、机器人等一批新兴行业快速成长,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领域创新实现新突破,大飞机、高端医疗装备等攻关成果加快投入应用。已培育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全国在用数据中心超过65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8.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7%。
我国工业领域电子商务、制造业“双创”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加速普及,推动工业增长动力发生根本性变革,加速经济发展新格局构建。我国已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智能制造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过6000多家。
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15.7%、33.6%。
第三,美国切身感受到中国科技带来的巨大压力
2023年一季度,麻省理工学院进行高性能计算用户调查,对 120 家顶级组织进行了抽样调查,包括大学、国家实验室、联邦机构和行业。编写的新报告发现,中国不仅缩小了与美国的计算技术差距,而且该领域近 80% 的美国领导者认为他们的中国竞争对手正在更快地提高能力。中国在算法领域的崛起也可以从利用超级计算机的杰出工作成就的“戈登贝尔奖”中得到验证。
不让你跑步 你倒学会跳高了!
报告指出,中国已有14家企业跻身世界50强无晶圆厂设计公司之列,而十年前只有一个。目前,中国仅在半导体供应链的 12 个环节中有两个处于同等或更高水平。凭借政府政策和投资,预计在 10 年内将增长到7个。
即使被美国大力资助的披着学术外衣的反华急先锋的“反华智库”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在2023年3月和9月发布煽风点火报告,也确实基于一定事实做出自我警示:
在大多数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的高影响力研究方面,中国对美国有着"惊人的领先"。在涉及到44项关键和新兴技术中的37项研究时,中国大多领先于美国,包括:国防、太空、机器人、能源、环境、生物技术、先进材料和关键的量子技术领域。在其中一些技术领域,十个领先的研究机构都在中国,它们共同产生的高影响力研究论文是排名第二的国家(通常是美国)的九倍。
澳大利亚ASPI(2023):全球通信,先进材料制造,空间技术和机器人,能源,量子等前沿领域世界前五国家排名
9月份的报告,是根据2018年至2022年期间发表的220万篇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学术论文得出结论,在23项关键领域的先进技术中,中国有19项技术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涵盖了包括高超音速和水下无人艇等80%的关键领域。中美在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等领域竞争激烈。在有望应用于量子计算和医疗等领域的高灵敏度量子传感器方面,美国占据优势,而在量子计算机也难以破解的“后量子密码”技术等方面,则是中国遥遥领先。
第四,国际权威机构对中国科技产业崛起给予高度评价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全球新增65万件人工智能专利,中国占比68.5%。过去十年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52万件,中国专利申请量为389571件,占全球总量的74.7%。
同时,报告对132个经济体的城市科技集群进行了排名,列出得分最高的前100名城市科技集群。中国共有21个城市科技集群进入前100名。前五名中国占据两个。中国城市集群成为全球范围内上升最快的集群。首次与美国并列第一。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最新统计: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的学术论文发表量居于世界第一。中国学术论文占科学期刊论文总数的22.4%,其次是欧盟(16.4%)以及美国(14%)。在同行评审论文数量方面,中国学者也保持最高领先地位(占总数18%)。
外媒感叹中国科技整体崛起
过去10年,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非凡进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国际专利、国际商标和设计体系报告,中国连续3年位居全球"专利合作条约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PCT)体系"的头号申请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国际专利申请和创新发展的领路者。
从2019年开始,中国超越保持41年领先地位的美国,成为世界专利申请量提交第一大国。1999年,WIPO仅仅收到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276件。22年里我国增长253倍。
第五,发挥集群优势,完全具备“你断我粮我锁你喉”的破解科技围剿能力
敢于善于真正做到未雨绸缪。2023年12月21日,商务部、科技部修订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共计134项,其中禁止类24项,限制类110项。进一步夯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根基。围绕我国独有的关键稀缺原材料及其提炼加工技术方面,随时采取反制举措。我国在稀土资源的利用方面具有全方位的控制能力。和稀土类似,金属镓、锗、铋都是中国手中的王牌。中国的产量储量都是全球第一。
三、尖端科技开发应用形成集群优势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标志是:5G通信、核聚变、生物医药、石墨烯、人工智能、大数据、再生医学、量子计算机及通信、自动驾驶、区块链、无人机、导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核心领域。
我国已经在核心领域多个指标上位列世界第一,争取到领先优势。美国除了核聚变、石墨烯、生物医药方面领先中国,但中美差距已经很小甚至接近。而中国在5G、量子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先美国,实际应用方面,中国在5G、特高压、高铁、核能、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城市轨道等新基建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全球5G用户中国独揽6成,战略优势已无可撼动.
具体成果方面,中国的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应用显著加快。中国空间站的天和、问天、梦天三舱齐聚太空,夸父探日、微纳卫星、量子传输、质子治疗等大批重大创新项目结出丰硕成果。特别是量子技术的量子通讯、量子计算中国都走在“世界最前沿”。激光技术领先世界至少十年以上。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
中国数字技术专利总量全球第一,是排名第二美国的2.9倍,是排名2到10位国家总和的1.6倍。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从2012年至2021年,中国数字科技领域论文总数略少于美国,但平均被引用次数超过美国。数据显示,中国2019年数字科技领域论文发表数量开始超过美国,2020年开始“Top1%”论文数量超越美国。在论文“量”“质”两个方面,中国均已实现赶超,并逐年扩大领先优势。
航空工业发展里程碑C919国产化率达到60%,高于空客与波音他们各自的国产化率。绝大部分性能指标与现在的空客A320以及波音737持平,甚至在气动力布局方面更具优势。
中国高铁图
中国高铁世界第一。我国拥有全球最长高速铁路系统和完全自主可控的高铁设备。全球最大的铁路货运、客运系统。截至2023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达到4.5万公里。高铁总里程占到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全球公认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速动车组创造了速度、舒适、节能环保、交通四项世界第一。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已经覆盖全球137个国家。北斗导航不光准确度全球领先,而且专利数也是位居世界第一。
神舟十八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技术。中国是世界唯一单独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5G通信技术领域专利技和5G通信应用全球第一。仅华为一家的5G专利技术11423项,位居世界第一。6G通信技术领域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3.8万项,其中我国专利申请占比 35%(1.3万余项,约合1.58万件),位居全球首位,是6G专利申请的主要来源国。
量子技术研究运用。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中国可以创建量子通信防窃听网络。“京沪干线”是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量子技术领域的论文、专利和相关建设项目都处于世界最前沿。特别是独有的创建防窃听网络技术,对国家安全体系结构起到重大保障作用。
盾构机作为工程机械核心装备之王,占全球70% 市场份额。最大直径已达16米,重达4500多吨,性能超越了西方所有产品。
四、全球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势不可挡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践行十周年。自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不断深入,催生了大量的跨境支付清算需求,扩大了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也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
截至2023年10月,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已先后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成果文件,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023年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多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高级代表以及2位国际组织负责人、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上万名代表参加会议,形成458项重要成果清单、972亿美元合作协议。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的实施框架。
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指数,该指数由2013年的100上升到2022年的165.4,充分展示了十年来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取得的成就
2023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46.6%,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达到19.47万亿元规模,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6.6%,规模和占比均为倡议提出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3年,中欧班列开行1.7万列,发送货物19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和18%;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货物86万标箱,增长14%。
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10年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建设的经贸合作区已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
截止2023年,CIPS系统业务已覆盖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接近4400家银行及机构加入了CIPS,其中超过359家参与者来自“一带一路”主要合作伙伴。
印尼总统佐科在首都雅加达哈利姆高铁站为雅万高铁揭幕,宣布雅万高铁正式启用
2023年10月2日,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哈利姆高铁站宣布,中印尼合建的雅万高铁正式启用。雅万高铁是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时速可达350公里,是印尼运输业进一步现代化的标志。佐科总统称赞说,雅万高铁所使用的技术、达到的速度等对印尼民众来说都是“崭新的”。高铁将印尼最繁荣的雅加达万隆两地间最快旅行时间由3.5小时缩缩减至40分钟。这必将为加速印尼经济腾飞插上高效翅膀。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将使参与国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到2030年,“一带一路”倡议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全球发展倡议八大重点合作领域同联合国2030年议程17项目标相对照得出如下结论:全球发展倡议同2030年议程高度契合,将为应对共同挑战,加速实现包容、可持续未来作出重要贡献,“联合国充分支持也愿意和中国在这一方面加强合作”
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我国积极推动全球、区域、次区域、国别发展合作,加强与各方发展战略对接。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非盟《2063 年议程》、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等全球和区域合作机制形成有效对接。充分说明“一带一路”与世界各国发展战略合作潜力显著深化,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势态喜人。
展望未来,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有效衔接,同上合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合作论坛、中国—非洲论坛等深度对接,将更加彰显我国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促进我国于世界各国合作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五、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对垒美国G7秉持的极端利己主义,呈现压倒性优势
2022年11月,国际金融协会(IIF)主席、德国前央行行长阿克塞尔·韦伯(Axel A. Weber)表示:“没有中国,全球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对于全球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对西方企业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如今出现的一股逆转全球化的趋势,即希望中国与全球经济脱钩,将极大地阻碍世界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如果和2007年比较,2023年我国GDP是2007年的4.66倍,总量净增990350亿元,年均净增61897万亿元。等于连续16年,每年净增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GDP总量。这绝对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举世公认,近20年来,中国经济在全球一枝独秀。
2021年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以“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为主题的全球发展倡议。旨在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进步。
我国全球发展倡议“在发展的道路上,一个国家都不能少,一个人都不能落下”的愿景,和联合国倡导的努力目标完全契合,为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汇聚强大合力奠定坚实基础。
尤其是全球发展倡议倡导以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渠道,聚合高质量发展资源,充分发挥各国政府、民营部门、社会组织、国际机构的作用,积极调动各国工商界、学术界、民间社会力量,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聚合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发展要素和发展资源,将其用到最急需领域以实现最大化效益。
习近平“三大全球倡议”推动金砖机制提质升级
我国先后举办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等活动,携手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有效凝聚发展优先的国际共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支持,7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4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共同推动“全球发展促进中心网络”建设,近30个国家和国际机构同我国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推动倡议与相关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深度对接。
我国建立的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已纳入近200个务实合作项目,覆盖60多个发展中国家。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积极支持项目融资,盖茨基金会等民间基金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也参与其中。在南非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上,我国宣布将推出100亿美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结语
唯有深刻认知中国在当今全球激烈竞争中所拥有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化优势为胜势,催生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也才能为圆满实现十四五规划所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