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是夏至节气中标志性的物候特征。因为,时间到了夏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会达到了一年当中的最北端,几乎会直射到北纬23°27’的北回归线哪里。每逢夏至时节,对于地处北半球的我国来说,不只是当日白天的时间最长,而且是身居越是北部的人们所能够感受到的白昼时分越长。
与此同时,夏至后正午的太阳就挂在人们头顶的正上方,90°的高度角算是一年当中的最大值,但太阳光对地面入射的角度却是非常的小。所以,即便是夏至里太阳对地球来说所处的高度最高,但带给我国的热量却是最多的时刻。也正因为如此,需要阴阳和谐的阳性生物到了夏至反而是开始衰退了,倒是那些喜阴的生物在夏至里纷纷出现,要赶着享受它们期待的盛夏美好。
夏至后生热,伏天也即将开始。“夏至三庚数伏”也是历法计算上固有的说法和规定。而从这一点上来讲,入伏和数伏可以说都是与庚日密切相关的。
我们知道,三庚中的“庚”字指的是庚日,而庚日曾经是用来记载时间的名词。庚日中的“庚”字是过去采用干支纪日时,所用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10天干中的第7个天干。也就是说,所谓的“庚日”便是干支纪日上带有“庚”字的日子,而“夏至三庚数伏”中的“三庚”则指的是,夏至交节后在干支纪日上出现的第3个“庚日”。具体到每年的数伏,还包括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是中伏的起始日,而立秋交节后的首个“庚日”即是末伏的开始。只要是充分了解了这些,也就不会再纠结什么“入伏啥时候入”、“数伏到底怎么数”一类的问题了。
如果说,过去的干支纪日并不被现在的多数人所熟悉,要是不查日历或相应的历书在涉及到一个具体年份究竟哪天是“庚日”,哪天开始“入伏”和“数伏”时,再怎么说还是不太容易被大多数人自己琢磨算计出来的话。那我们就不妨直接说,实际上,关于“入伏”和“庚日”也是分别有它们各自相对简便的计算方法的。
对于“入伏”日期的计算,我们常人只需要切记2条即可。其一,不同的年份间,最早的入伏日一般都是7月12日,最晚的入伏日则是7月21日。当然也有极少数像2021年的今年一样,入伏日会提早到7月11日。其二,平年的入伏日只能是会比上一年的入伏日提前或延迟5天。要是闰年的话,则当年的入伏日会比上一年的入伏日要么提前6天,要么就延迟4天。不过真正计算时,一定是要知晓当年的入伏日期,也要明白所要计算的下一年到底是平年还是闰年,并且要保证所使用的推算日期尽量在7月11日或12日到7月21日之间。比如说,我们已知2021今年的入伏日是7月11了,而2022年的明年又是一个平年。那肯定2022年的入伏日就会比今年延后5天,会在7月16日入伏了,而不可能是再提前5天赶在7月6日入伏的。因为7月6日应该还是夏至节气,夏至间入伏是有所违背节气和气候规律的。
在涉及“庚日”的计算上,有一个GR=(D-〔Y/4〕)MOD10的公式,算是21世纪当中各年“庚日”的心算公式。这一公式当中的字母GR代表庚日时间;字母D在偶数年份的计算上取用1,在奇数年份的计算上取用6;字母Y用年份中的尾数;〔Y/4〕在计算后取其整数;MOD10本身属于一个求于函数,取余。照此公式计算后,得初伏日应该在GR得数上加10,但2084年作为唯一的例外是不加的;得中伏日应该在GR得数上加20;得末伏应该在GR得数大于7时减1,在GR得数小于8时加9。但2096年是唯一的例外,在GR得数小于8时并不加9,反而是要像GR得数大于7时一样减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