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陆羽为什么是茶圣 ?其对日本茶文化又有何影响

时间:2023-07-09 16:02:25

欧阳修曾唱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虽然这句话有些开玩笑的意味,并非历史事实,毕竟在神农氏的时候茶就已经诞生了,但这也足以说明陆羽在茶的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茶经》把茶的采制,茶器,茶俗,茶事,以及各种茶艺甚至是茶道带给了世人,开中国茶道之先河,可以说此后,茶也得到了真正的普及,真正的成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份子,真正的来到了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中。

而茶在开放的唐朝兴起可以说是无比庆幸的事,因为在这个时代,它不仅在唐朝变得流行,它也更能走向世界,当然,邻国日本就是茶在另一个地方盛开的最好见证

盛唐的时代背景

中国人都知道,唐朝是古代中国少有的盛世,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再不是单一的儒学主体,而是儒道释和谐相处的时代,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主人公陆羽,陆羽幼年托身佛门,深受佛家清明淡薄求俭思想的影响,正如他后来在《茶经》中说的一句话一样:“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甚至有时候我也在想,盛唐的浓妆脂粉也是需要淡如水的茶来中和一下的,唐朝有太多的豪情与壮丽,有李白的醉诗仙,有玉环“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回眸,有武媚娘的帝皇的威武,这是个不凡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承受的太多,是时候给茶一个理由,带给人们在这些喧嚣的日子里一份平和与静谧,这是道家的无为,是佛家的参透,也是后来禅道。

陆羽和他的茶道

陆羽,字鸿渐,以著《茶经》闻名于世,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尊为茶圣,陆羽一生为人正直,鄙夷权贵,不慕财富,酷爱自然,生于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当时儒道释并行,而在南方,则儒禅汇流。茶道是由茶衍生出来的一种精神内涵,在唐代,茶道可分为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和以陆羽为代表的茶艺茶道,以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类茶道三种。

而茶道之于陆羽,就像是茶的物化与他的精神的统一,他一生嗜茶,爱茶,760年为避安史之乱,他隐居到浙江苕溪(今湖州),在江南,他结识不少隐逸之人,大多修为甚高,以及他后来也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挚友,师僧释皎然,陆释二人可谓是忘年交,而皎然后来在陆羽创作《茶经》的过程中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陆羽在江南每日穿梭于自然之中,不仅在茶的调查和制作经验上有所得,更在平和的自然中发现了自我,也就是大众普遍认为的道家佛家最难的参透和悟。修剑之人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而习茶之人的茶道大概也如此吧。茶道不仅在的陆羽在实践修行中,更在于当时的佛教禅宗的观念之中,当时那些修禅之人和文人墨客所崇尚的精神茶都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简言之,即陆羽一直推崇的俭。

《全唐诗》里有一首记载陆羽的《六羡歌》这样写道:“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首诗表现了陆羽的品质,也表达了中国古代万千文人的内心寄托。茶道因而兴盛,他所推崇的,也被后来的人们所接受,在儒道互补的时代,茶的俭无论是对于入世的儒家还是对于出世的道家来说都是被认可的,因而,至今,茶道仍流行于世。

茶在日本

中国茶礼东传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最初是由在唐留学的日本僧人传到日本的,在历史上,日本与中国可谓是有着一段段奇妙的历史,唐宋时期中国国力强大,文化发达,善于学习的日本人便时常派使团来中国学习,除了政治这些大的体制方面,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日常的饮食也有着极大的兴趣,两国不仅在饮食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在文化上当时也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当时佛家禅道思想将两国相连,因而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僧人前来求学的故事,极大的促进中日文化的交流,茶也被带到了日本。

说到茶在日本的传播,就不得不提镰仓时代的神僧荣西,他的著作《吃茶养身记》将中国的茶文化带到了日本,但茶在日本的传播与在中国不一样,它是自上而下的,最开始是贵族高僧们的奢侈品,后来才慢慢普及并走进平民的家中的。

此外,中国的《茶经》极大的规范了日本人在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的方方面面,《茶经》中所提到的茶“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种茶的养生之道在日本也是广为流传,《吃茶养生记》正是这种观念在日本的一种体现。提及茶道,日本的茶道与中国虽有不同但亦有相似之处,在日本,茶似乎变得严肃起来,他们建有专门的茶室,而此前的斗茶则在较大的空间内举行,显得喧嚣而不注重礼仪,这在冥冥之中便与陆羽所崇尚的俭德不谋而合了。

“书院茶”不仅要求茶室要绝对的安静,而且也将空间缩小到一室之内,书院茶适合用来招待贵宾,挚友,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行为和品德的人,这种积极的精神追求与陆羽,与禅道佛学都是相通的。后来的茶学大师千利休秉行的茶道理念“和”,“敬”,“清”,“寂”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下来的。延续至今,这都是研究日本茶道文化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