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人们对于他的记忆除了有着3000年历史的齐文化,处处都是山水画的风景,还有名满天下的陶瓷琉璃。当然,还有不可辜负的美食。
博山菜被认定为鲁菜的发源地之一。从先秦开始博山就是一个善于烹饪的地方。要知道,被称为调味厨师鼻祖的可是当年齐桓公手下的那个易牙。时至今日,当地仍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家家半把刀,满城菜飘香”,可见博山的烹饪事业多么深入人心。
博山酥锅
酥锅是非常具有山东特色的菜肴,就我所知山东很多地区都有在春节做酥锅的传统,历史非常久远。有一种说法是,博山酥锅起源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究竟是否属实,可能在美食面前,这种学术性的也就显得不重要了。
博山酥锅一般要放几十种材料,有白菜、藕、海带、排骨、冻豆腐、猪蹄、鸡、鱼、肉等,过年期间家家都要做,各家的味道也稍有差异。因为觉得这种深入百姓人心的菜肴,就像北京炸酱面一样,饭店做的味道始终不够,只有家里的才正宗。我也没有在饭店品尝酥锅,稍有遗憾。
博山硬炸肉
博山硬炸肉,上到博山的大饭店,下到街边小摊都有经营。整体上跟炸酥肉很像,但硬炸肉用的都是里脊。其他方面的应该差异不太大。适合喜欢炸食的肉食动物。
博山炸春卷
博山炸春卷,跟北京春卷有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体型上,博山春卷比北京春卷大好多,炸好之后,改刀切开,沾调料吃。据说原来是春天的时令菜,里面有香椿、韭菜、春笋等春季鲜蔬,现在因为食材易得,四季皆宜了。
博山豆腐箱
这道菜应该是一道考验厨师功力的精细菜肴,但在博山大街小巷的饭店都有这道菜,足见当地的烹饪水平。做法是,先将豆腐切成六分方丁,寸二长方块,用花生油炸至金黄色捞出,再在豆腐块的一面切开一块皮(一侧不切断,起箱盖作用),挖出内里豆腐,再填上调好的馅料,盖好“箱盖”。然后,上笼蒸约5分钟取出。最后勾芡。
博山水饺
博山水饺,较北方水饺最大的差异就是外形,博山水饺造型如馄饨,呈翘角元宝状。馅料基本没有太大差异,根据个人喜好决定。
博山焦庄烧饼
跟北方常吃的普通烧饼比起来,更大,更薄一些,最大的差异是,焦庄烧饼里面有肉,些许的肉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烧饼满口留香。在博山,不少人喜欢早上用淮南牛肉汤搭着烧饼吃。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3》引爆了各方舆论,万人齐声唾骂,也算是中国前无古人的里程碑事件。《舌尖2》中打过广告的重庆老太婆摊摊面,后来开遍了大江南北,口味千奇百怪,毫无诚信可言,让我幡然醒悟,舌尖也就是一个披着纪录片外衣的商业广告罢了。自此之后,其公信力在我心中就彻底崩盘了,无非就是一个各方利益角逐的广告片秀场罢了。《舌尖3》再次印证了我的判断,并且把这种扭曲发挥到了极致,登峰造极之势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作为一个低调并且有个性的民间吃货,我甚至觉得舌尖应该作为美食的反向指标。
与其被广告忽悠,我们不如身体力行,出去走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数千年的积淀和传承,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去寻找各种美食,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单单是博山这么一个小地方,就有如此众多的美食。出去走走,去切身体会一下这种“小地方”的历史,感受一下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爱吃的人,亲自收集一些美食信息,顺便学习一下美食的历史,都是一举多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