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代,老百姓其实是不知道方向的,后来出于生活的需要,才逐渐有了区分昼夜、辨别方位的愿望,而人们依赖的最直观也是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天上的太阳。
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太阳遵循东升西落的规律。这样古人就发现,在上午面朝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在下午面朝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也就是说,按照日出日落的方向来看,最先产生的方位应该是东和西。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给大地带来希望和生机,而太阳在西方落下,带来黑暗和寒冷。所以东方象征新生,而西方代表死亡,因而“西归”、“西迁”和“上西天”等词就用来委婉地表达死亡。
加入阴阳五行思想后,东方属阳,西方属阴,所以北京的天坛建在东边,地坛建在西边。因而“东”就和男子有了联系,乐府诗《陌上桑》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后人就用“东方千骑”指带女子的夫婿。像“东床快婿”、“东床驸马”等后来也都表示女子的如意郎君。在封建帝制中,太子是储君,东方主生,属阳,所以常居东宫,东宫也就成了太子的象征。
相对而言,后宫嫔妃住的地方叫“西宫”,而“西舍”、“西楼”和“西厢”等也就指女子的住所。古时男女结婚拜天地时,男方在左在东,女方在右在西。还有神话传说里的“东王公”和“西王母”,一个代表阴阳中的阳神,一个代表阴神,一男一女一东一西,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古人特别崇敬东方,东西相对的时候总是以东为尊以西为卑。比如祭祀时祖先的牌位都要放在东边,后人要面朝东边而拜。
居住安排上也是,《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中说:“位为通侯,居列东第。”意思是凭借功绩和地位而被封为通侯,可以居住在豪华的府邸中。所以“东第”指的是王侯权贵居住的府第,象征着尊贵和地位。现在,东第也泛指那些位于城市或地区较为显赫、豪华的住宅区或建筑群。
在徽州文化中,厅堂的陈设也颇有讲究。比如“东瓶西镜”,旧时在居家厅堂的桌子上,东边放一花瓶,西边摆一面镜子,中间搁一座时鸣钟,寓意:终(钟)生(声)平(瓶)静(镜)。东瓶西镜的设计,是徽州人一种美好的心愿,希望家人外出经商为官平平安安,风平浪静。
知道了东西,那南北是怎么确定的呢?古人观察大自然发现,山的南坡日照时间长,总是草木茂盛,欣欣向荣,而山的北面却是植被稀疏,一派荒芜。所以南方在古人看来就是主生之方,“南山”、“南极”和“南岳”就象征人的长寿,正如我们祝寿时常说的那句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南方象征生命,那北方就是死亡之地,是阴气之所。古人常说“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以古代的坟墓常设在北边,甚至死者的头也要朝向北边。如果说“苏杭”是生者的天堂,那么“北邙”就是死者的极乐。邙山,在洛阳城北,是崤山的支脉,因为风水极佳,所以自古就是墓地的代名词,自东汉以来就是历代帝王将相和名人的埋葬之地。
既然以山为准山南为阳,那以水为准呢?因为水面低于地面,所以水的北面为阳,水的南面为阴。
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同东西一样,向阳背阴的习性也影响了南北的尊卑。古代的建筑从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起就是坐北朝南的,正是因为南面阳光充足,温暖宜人。
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性,方人杰地灵。
正因如此,在古代封建社会君主会见群臣都是面向南方而坐,这意味着古人以坐北朝南为尊。相应的,以坐南朝北为卑,进一步引申开来,处在下位,打了败仗,称为“败北”。“北”是一个象形字,在最早的甲骨文中,是两个人背对背,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北引申为背,两军交战,正面对抗,打不过一方转身就逃,把背部暴露给敌人,胜利一方在背后追击,穷追猛打,这就是成语“追亡逐北”的由来。
正是这种自然环境和长期以来的伦理观念影响,坐北朝南成为了古人的方位基准。加上之前通过太阳确定了东西方位,于是古人的方位就形成了: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和我们现在刚好相反。
确定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就够了吗?很显然,还远远不能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古人于是又创造了所谓的“五方”和“八方”。
“五方”就是十天干组合所代表的方位,甲乙为东,丙丁为南,庚辛为西,壬癸为北,戊己居中。
而“八方”就是“后天八卦方位”,也叫文王八卦方位。离坎定南北,震兑定东西,这样就构成了东南西北所谓的“四正”,而乾坤代表西南西北,巽艮代表东南东北,因为位居四个角落,所以就构成了所谓的“四隅”或“四维”。
联想到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十二辰”,古人用十二地支命名,于是子为正北,午为正南,卯为正东,酉为正西,在地理上我们把南北经线称为子午线,正是来源于此。于是又有了十二个方位。
这样,古人经过一番整合,就拼出了二十四个方位。
唐代著名的风水大师杨筠松口述的《青囊・序》说:“先天罗经十二文,再用干与维。”指的就是“八干四维十二支”,共二十四数,合起来就是罗经(提供方向基准的仪器)上的二十四山,即二十四方位。
首先把外层八个方位排好,即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东北东南和西南西北。然后选取八卦中的“四维”,乾卦在西北,按顺时针方向,排好四维。接着选取五方中表示四方的“八干”,按东南西北的顺序排好位置。剩下的空位,按照“字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以顺时针方向排下去就行啦。最后内层就是后天八卦的方位图,从西北方位顺时针旋转,依次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顺序确定各自的位置,就形成了完完整整的二十四山方位啦。
二十四山方位自诞生以来就是天文仪器的标配,历代的浑仪和简仪上都装有地平环,环上刻的正是二十四山方位。还有常见的日晷,也是如此。
总之,古人扩展了方位,同时也扩大了视野。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和先进的天文历法,从而引领了整个农耕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