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什么季节最毒(动物中的生化武器—河豚)

时间:2024-11-27 09:02:19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记录了当时的人们食用河豚的情况。国人食用河豚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河豚在奇书《山海经·北山经》也有记载,叫做“赤鲑”。

到了宋代,吃河豚成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吴地。因河豚丰腴甘美,又被人们冠以“西施乳”的别名。《咏河豚西施乳》(宋·洪驹父)诗云:“蒌蒿短短荻芽肥,正是河豚欲上时,甘美远胜西子乳,吴王当日未曾知。”

河豚虽然味道鲜美,却含有剧毒,需去毒后才能烹调。若处置不当,毒素清除不干净,食客就有可能付出生命得代价。故而屠宰河豚需要持证上岗。

有证据表明,自1900年以来日本已有6000人因食河鲀而亡,平均每年有50多位;其中1958年,由于许多未经训练的厨师尝试做河鲀鱼,造成176人死亡的灾难性后果;1975年日本国宝级的歌舞伎演员坂东三津五郎七世食用河豚肝脏中毒身亡。电影《厨子戏子痞子》(黄渤主演)中就有用河豚杀死日本鬼子的戏码。

大文豪苏轼就很爱食河豚。据古籍《示儿编》的记载,他在黄州一家酒楼吃河豚,觉得味道非常鲜美,便大声说:“值得一死于是!”就是说:“你家的河豚太美味了,尝到这样的美味,就算是死了也值得了。”

《河豚叹》(南宋·范成大)一诗中指出:“百年三寸咽,水陆富肴蔌,一物不登俎,未负将军腹。为口忘计身,饕死何足哭。”为追求美食异味而甘冒生命危险,值得吗?我们还是要珍惜生命,尽量不要吃这些可能中毒的食物。

河豚毒素是什么,让小姬来说说吧。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存在于河豚、蝾螈、斑足蟾等动物中的一种小分子量非蛋白质神经毒素,分子式C11H17N3O8,无色棱柱状晶体,难溶于水,可溶于弱酸的水溶液,具有热不稳定性,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中毒后,潜伏期短、病死率高,吸收后迅速作用于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

河豚毒素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顺序为:卵巢>肝脏>脾脏>血筋>鳃>皮>精巢。冬春季是河豚产卵季节。这时候的河豚肉味最鲜美,毒素也最高。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河豚毒素也不例外。今天,河豚毒素在治疗人类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