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为避免“失期皆斩”,陈胜怒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随后杀死押解的军官,发动起义。
为了坚定戍卒的信心,陈胜和吴广还想出了其他办法,以证明自己“君权神授”,比如“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于是天下云集而响应,陈胜建立“张楚”政权。
除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帅气的起义口号,陈胜在家乡时还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样极具王者之气的感慨!就是不知这是司马迁杜撰?还是陈胜的真实水平?
据《史记》记载:“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清清楚楚交代了陈胜的身份——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还是贫民,因为按照秦朝的建筑结构,闾左居住的是贫民,闾右居住的是富人。古时也有“凡层以富为右,贫弱为左”的说法,而陈胜正来自于闾左,“发闾左谪戍渔阳”。
古代可没有现在这种福利,贫民也可以读书识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如此精炼的文言形式,怎么可能完全出自贫民之口,这应该是司马迁艺术加工的功劳。
二、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这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动者,张角的口号,“苍天”指官员服色以苍青色为主的东汉王朝,“黄天”则代指头扎黄巾的起义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有“史上最霸气起义口号”之称。
张角的口号明显带有浓浓的宗教气息,而这种封建迷信的说法最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欢迎,和陈胜的篝火狐鸣、鱼腹藏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不同于仓促而起的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经过了长期的准备。张角自称“大贤良师”,用符水咒治病行医,同时在各地传教布道,十多年间,太平道信徒发展到数十万人,张角将信徒按照地区,建立了军政合一的组织“方”,每方设一“渠帅”,共三十六方,然后秘密约定在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各方同时起义,并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
但由于叛徒告密,无法实现“吉时”起义,最终提前至当年二月起义。
从黄巾起义的严密性、组织性来看,张角绝非一般的农民,最起码也应该是一个乡间私塾教师或赤脚医生的水平,甚至有人说他也是穿越者之一,所以完全有可能说出这样霸气的口号。
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句偈言出自《元史》卷51:“(至正)十年,河南、北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至正四年、八年,黄河两次决口,元廷征集26万民工修河,欲半年内将河水勒回故道。
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刘福通等,乘机在修河开工前凿好独眼石人一个,背后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十四字,埋于将要开凿的黄陵岗。同时,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修河开工后,民工挖出独眼石人,惊诧不已。消息很快传遍大河上下,百姓都以为天怒人怨,元朝气数将尽。至正十一年,韩山童自称宋徽宗八世孙,在颍州正式举起反旗,包括河工在内的中原百姓蜂起响应。
不到三个月,红巾军的队伍扩大到10万余众,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
白莲教早在南宋初年就有昆山人茅子元创立,后来几经扬禁,到了元朝末年已经是天下第一大教,当时的明教、弥勒教实力都不如它,而韩山童上两代都是白莲教中的重要人物,他爷爷甚至当过教主,可以说韩山童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贫困百姓,而是第一大教的少主,腹中是有墨水能编出这句偈言的,况且这句偈言只追求了受众的接受面积,并非多么有文采。
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很多人以为这句口号是孙中山首先提出来的,其实并非如此。
朱元璋北伐时,宋濂起草的《奉天讨蒙元北伐檄文》中有一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而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原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所以这句帅气的口号是朱元璋最先提出的,当然发明权是归宋濂还是朱重八就不好说了。
五、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是《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于浔阳楼所提反诗中的一句,虽然很大可能是虚构,但如此一句霸气的宣言,埋没了实在可惜,就先加进去吧。
六、天补均平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中原大旱,颗粒无收,百姓只能以草根、树叶充饥,而官府不但不及时赈灾,反而催逼日紧。
黄河下游开始流传“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的民谣。
次年,私盐贩王仙芝与尚让兄弟聚众数千人,于长垣揭竿而起。
随后黄巢与族中兄弟子侄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在曹州响应。一场革命风暴随即席卷全国。
在率领民众起义的过程中,黄巢也提出了自己的口号,那就是“天补均平”。所谓的均平,便是财富平均、资源平均,后世很多“均贫富”的口号就是在此基础上凝练而成。
相比前面几位,黄巢的文化水平绝对首屈一指,史载,他“少读经书,能言善辩”,又“善于骑射,负气仗义”。
他曾几次应试进士科,但皆名落孙山。在长安应试期间,他满怀激愤地写了反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的另一首反诗《题菊花》也非常出名:“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全诗洋溢的战斗豪情,堪与汉高祖的《大风歌》,伟人的《沁园春·雪》相比,其文采足以秒杀一众失败的农民起义者。
七、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淳化四年春,四川遭遇了罕见的旱灾,然而在部分贪官污吏的“粉饰”下,宋廷并没有第一时间赈灾,于是四川开始闹起大饥荒,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在这种情况下,四川青城人王小波率先在老家举起义旗。
王小波很快就拉起了一支1000多人的起义队伍,与历史上大多数农民起义一样,他们也喊出了自己的口号:“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同时为了吸引更多人参加起义,王小波又编造了一些神奇化的身世,把他的妻弟李顺虚构为后蜀孟氏的后人,“有李顺者,孟大王之遗孤。初,蜀亡,有晨兴过摩诃池上者,见锦箱锦衾覆一襁褓婴儿,……人知其出于宫中,因收养焉,顺是也。”
王小波这一番漂亮的操作,赢得了民心,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虽然一年后,王小波中箭身亡,但李顺却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动摇了北宋的统治。
史载,王小波是茶农出身,在宋廷对茶业实行管制之前,也曾“小资”过。“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这样帅气的宣言是有可能出自其口的。
八、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隋朝末年,隋炀帝三游扬州,两巡塞北,北修长城“役死者过半”,东征高丽,“死者百万”,天下民变四起,山东作为东征高丽的后勤基地,炀帝在掖县造大船三百条,“匠工死十之三四”,而且当时山东又闹大水,有十几个郡受灾,于是齐郡邹平人王薄率先在长白山发动起义。
为了号召百姓起来反抗隋炀帝,王薄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歌中唱道:“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首歌通俗易懂、振奋人心,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此后,王薄带领部众在齐郡、济北郡一带纵横出没,攻击官军,劫掠府库。其他起义势力在一夜之间遍布山东和河北。
可以说,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唱亡了大隋。
九、吃他娘,喝他娘,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李自成在率领农民起义的时候,曾经喊出口号“吃他娘,喝他娘,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虽然语句粗俗,但切合了百姓们的诉求,实用性非常强,所以李自成的跟随者越来越多,闯军也迅速壮大。
但是,口号易喊,落实却难。百姓不纳粮,闯军吃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自成只能流窜作战,抢完一个地方换一个,自始至终都没有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这样的作战手法也就导致了李自成虽然入主北京,但根本挡不住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进攻。
另外,李自成也没有兑现不纳粮的承诺,因为跟着他的百姓居无定所,连固定的土地都没有,谈何免税免粮?
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伟人镇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