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蜂(Northeast Black Bee)——摘自《中国蜂业》杂志
东北黑蜂是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 1758)的一个地方品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俄国远东地区传入我国黑龙江省,是俄罗斯蜂(欧洲黑蜂的一个生态型)和卡尼鄂拉蜂的过渡类型,并在一定程度上混有高加索蜂血统,与饲养于东北地区的意大利蜂,经过长期混养、自然杂交和人工选育后,逐渐形成蜂蜜高产型蜂种。
◎ 品种来源及分布
19世纪50年代以后,沙皇俄国由俄罗斯南部、乌克兰和高加索等地向远东地区大量移民,一些移民将其饲养的黑色蜜蜂带入远东地区。19世纪末,上述黑色蜜蜂分别由三个方向进入中国黑龙江省:一是由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越江进入黑龙江省,二是由黑龙江以北地区越江进入黑龙江省,三是由满洲里口岸用火车运入黑龙江省,分布在中长铁路沿线(至1925年,中长铁路沿线饲养的黑蜂已发展至12430群)。
1918年3月养蜂人邹兆云迁入饶河,由乌苏里江以东(俄罗斯)引进15桶黑蜂,用他自己设计的“高架方脾十八框蜂箱”在苇子沟定地饲养,后逐步繁殖、推广,成为“饶河东北黑蜂之源”。中心产区为饶河县,主要分布在饶河、虎林、宝清等地。
◎ 形态特征
东北黑蜂个体大小及体形与卡尼鄂拉蜂相似,蜂王大多为褐色,第2~3腹节背板有黄褐色环带,少数蜂王为黑色。雄蜂为黑色,绒毛灰色至灰褐色。工蜂有黑、褐两种,少数工蜂第2~3腹节背板两侧有淡褐色斑,绒毛淡褐色,少数灰色,第4腹节背板绒毛带较宽,第5腹节背板覆毛较短。
◎ 生物学特性
蜂王产卵力强,早春繁殖快;分蜂性弱,可维持大群;采集力强,抗寒,越冬安全。不怕光,开箱检查时较温驯。盗性弱,定向力强。比意蜂抗幼虫病。
◎ 生产性能
东北黑蜂生产性能见表1。
◎ 饲养管理
定地饲养的东北黑蜂占10%,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的占90%。通常蜂场饲养50~100群蜂,最多饲养240群。定地蜂场只生产椴树蜜。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蜂场可利用两个大蜜源:椴树蜜源后再采秋季蜜源,或采椴树蜜源后利用秋季蜜源繁殖蜂群。
80%以上的东北黑蜂采用18框卧式蜂箱饲养,20%以下应用俄式蜂箱饲养。冬季有10%蜂群室内越冬,90%蜂群室外包装越冬。
根据当地气候蜜源的特点和东北黑蜂的特性,实施早繁殖、早育王、早分蜂;适时繁殖适龄采集蜂、繁殖适龄越冬蜂;强群繁殖、强群生产、强群越冬等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