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普遍认知里,国旗都是长方形的,但是在普遍长方形的国旗堆里,也有一小股别具一格的清流,它们分别是梵蒂冈的教皇特色旗,瑞士的红底白十字方正旗,尼泊尔的双三角旗。
瑞士国旗
尼泊尔国旗与其所处地理位置有关,两个三角代表的是喜马拉雅山峰;梵蒂冈的方正底、双色对称条横,印有教皇牧徽,这个设计源于它的宗教地位——教皇国;瑞士国旗是方正底,正中间有个红十字,相对于尼泊尔和梵蒂冈,或者说绝大多数的长方形国旗,瑞士国旗显得更为方正、对称,在这个别具一格的国旗设计中,其实也代表了瑞士与很多国家不同的政治特色——坚守中立政策。
1
瑞士国旗的设计理念
我们研究瑞士国旗的一个具体设计,可以看到,瑞士国旗正中间的红色十字,是在欧洲众多国旗里,使用元素最多元素之一(另一使用多的元素就是各色条纹)。通常来说,欧洲国旗里的十字往往代表这个国家对基督教耶稣的信仰,不过印在瑞士国旗上的这个十字,设计理念不同其他国家,它代表的是中立和平,另外,国旗上的正方形旗面代表的是公平公正的外交政策,在国旗着色上,红色底色映射胜利和幸福,白色映射和平和公正,整面旗就代表“国家对内统一、对外中立的和平政策”,从构图到寓意所有元素结合,完美演绎了“方正”两个字。
至于瑞士国旗设计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元素来表达中立的,我们就要从它的国家历史说起了。
2
瑞士有长长的中立发展史
瑞士在立国之初就衍生了中立的观念。1291年,为了摆脱德意志哈布斯堡家族的掌控,实现独立与自治,瑞士中央区四州湖周围的“老三州”(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率先结成在军事、法律方面互帮互助的“永久同盟”,瑞士国家形态初具雏形,也是在这时,瑞士有了国旗,不过最初的国旗还是长方形,而且红底上有有四个大小相同的十字。
瑞士山地风光
在瑞士三州联盟后,新的成员不断增加,三个州壮大为八个州,到15世纪,成员州增加到13个州。随着瑞士疆域不断扩大,成员州不断增加,瑞士联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成员州属于不同种族,说不一样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为了各自利益彼此之间免不了产生龃龉和冲突。为了避免州与州之间的矛盾,影响联邦整体的团结,瑞士联邦在16世纪初做出一项规定,即作为正式成员加入瑞士的所有新州均须承诺在州际战争爆发时保持中立,不可援助任何一方,应置身事外,着力调解。为化解联邦内部的矛盾,瑞士联邦埋下了瑞士“中立”的种子。
另外,不要看瑞士这个巴掌大的国家,在历史早期,它也一度像很多国家一样,合纵连横、四处征掠,妄图建立一个大王国,不过,由于瑞士本身追求自由的建国理念,在古代瑞士联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瑞士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中央权力孱弱。各个成员州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有权为了各自的利益自行与外国结盟,外交政策各行其道。这不仅使各成员州之间关系复杂,而且也使得瑞士联邦与周边各国之间关系日渐错综复杂,直接威胁到瑞士联邦的生存。
最后,断送瑞士成为一个大国愿望的是法国。在1515年,瑞士联邦因为领土扩张与法国爆发了马里尼昂战争。内政外交不统一的瑞士最终军力不敌,遭受了法国军队前所未有重创。在挨了这顿揍后,各成员州开始认识到,没有共同的外交政策和统一的军事策略,瑞士联邦将面临生存发展的巨大困难。既是屈从于法国的强大压力,也是瑞士联邦内部成员各州的各自权衡,1516年、1521年,法国与瑞士联邦先后两次签署和平条约,瑞士保证永不向法国开战,境内各交通要道也不得向法国的敌人开放,同意法国在瑞士联邦各成员州征招雇佣兵,瑞士外交上恪守“中立”原则。由此,瑞士联邦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军事对外扩张转向外交中立自保,瑞士的中立启航了。
3
瑞士中立给瑞士带来很多好处
瑞士作为一个被大国环绕的小国,几百年过去都没有被大国吃掉,很大程度就是由于它坚持的中立政策。将中立政策和武装、地形防御结合,再加上做出某些让大国满意的小让步,使得瑞士在大国博弈的欧洲大陆,一路逢凶化吉,绕开了战争,还顺便发发战争财,同时,还收获大把爱好和平的好名声,可谓是真正的名利双收。
在近代瑞士确立中立政策以来,绕开过三场临近瑞士国土的大战。第一场是“宗教战争”。17世纪初,欧洲大陆因为宗教改革掀起了新教与旧教之争,欧洲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爆发了混战,史称“三十年战争”(1618-1648)或“宗教战争”。战争的主战场在瑞士的邻国—德国。当时在瑞士国内也存在新教和旧教两股势力的矛盾,为了避免被卷入战火,瑞士各成员州一方面加强各自的防卫,另一方面也宣布采取共同的中立政策。最后,在与战火喧嚣的中心只有咫尺之隔的情况下,瑞士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逃脱了“三十年战争”的洗劫。
三十年战争场景
在“三十年战争”将结束时,瑞士联邦各州进一步宣布建立共同的武装防卫体制,结束军事防卫上各自为政策的状况,走上了“武装中立”的道路。在1674年,瑞士联邦首次向欧洲交战各国正式宣布:海尔维地国家以中立国行事,不以任何方式参加一般的战争。从18世纪初起,欧洲列强不再让瑞士联邦参与缔结欧洲各项战争结束后的合约。1815年欧洲各国召开维也纳会议,会议通过决议,确认瑞士永久中立国的地位。至此,瑞士的中立得到了欧洲国家的“一致”认可。
在这种内外认可的环境下,瑞士进一步坚定了中立的信念,而这个信念也传达到国旗的设计中来。在1848年瑞士制定宪法,将国旗改成了红底只有一个白色十字的图案,代表了国家的统一,以及对中立政策的共同认可,不过这个时候还是长方形的。为了强化中立观念,到1889年,瑞士联邦决定将国旗再次修改,把原来的红地白十字横长方形改为正方形,用这个设计象征国家在外交上采取的公正和中立的政策。
在永久中立国身份确立后,瑞士逃脱的第二场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爆发后,瑞士周边四大邻国,分别隶属于两大敌对的大国联盟阵营。瑞士为了保卫边境,避免战火殃及,再次选择中立政策,向交战各国发表了中立宣言。邻近的交战各国为了避免瑞士落入敌对方国家手中,给自己带来不必要麻烦,也都认可了瑞士的中立。最终瑞士本着中立国身份,以输出雇佣兵为代价保全了自己,同时,瑞士对中立政策的运用也开始炉火纯青。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炸毁的村庄
很快,第三场大战也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瑞士再次运用了不参战、不结盟、不干涉的“全面”中立政策,在欧洲大陆一片生灵涂炭的情况下,瑞士配合了中立政策、军事防御、经济自助,保证了土地完完整整。虽然战后也有一些关于战中瑞士倾向德国、特殊对待犹太人、侵吞犹太人财产的指责,但瑞士在保障自身安全上总归是做到了极致,给战后瑞士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瑞士习惯坐山观虎斗,虽然在战中因为利益权衡其他国家不多话,但在每次大战完,那些参战国家心中也会不平衡,在外交上一度冷落瑞士,好在瑞士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懂得闷声发大财,战后把钱大笔投入其他国家的重建工作,拿钱消灾,还顺便收获一个“和平使者”的小称号,让瑞士这面方方正正的红底白十字国旗被更多人认识。
今天的瑞士的方正国旗已经被很多人认识,主要也得益于瑞士国内的制表业、金融业、旅游业的发达,瑞士品牌遍天下,像雀巢、劳力士、浪琴、百达裴丽、瑞士莲等等,在我们生活中都能见到、听到。中立是它的立国基础之一,虽然在面临联合国、欧盟的邀请时,瑞士也一度纠结和调整,但是不管如何,瑞士的中立都如它国旗的设计一样,一经出生,只会小改,不会大改。
最后要说,中立虽好,大国却不要妄想。骑墙政策一看技术、二看体积,没有一个长期的修炼,再加自身体积的限制,大国骑墙,墙肯定撑不住会崩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