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析题答题技巧
由辨和析两部分组成,它的特点是有辨有析,辨析结合。辨是辨别判断,析是对判断说明。
该题型是为了考察大家对教育理论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答题步骤
一般遵循总分总的作答方式:
一辨(总):作出判断——该说法正确或不正确
二析(分):结合有关理论进行分析阐述
三小结(总):做出总结——如果是错误观点,加以改正
主要有以下5种题型
(一)概念混淆类
(二)关系扭曲类
(三)性质片面类
(四)观点扭曲类
(五)观点正确类
二、必背简答题
1.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答案】(1)错误。
(2)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智力是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会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
(3)综上,以上说法错误。
2.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教育是绝对独立的。
【答案】(1)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3)综上,此观点是错误的。
3.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答案】(1)错误。
(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
(3)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4.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依据课程计划。
【答案】(1)此观点正确。
(2)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具体制定哪些学科的课程标准需要根据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来进行。
(3)综上,此观点是正确的。
5.教学就是上课。
【答案】(1)此观点是错误的。
(2)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环节。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3)综上,表述错误。
6.学生在校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为主。
【答案】(1)题干说法错误。
(2)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可避免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的曲折和失败,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系统的掌握大量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通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
(3)综上,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
7.无意注意就是没有意义的注意。
【答案】(1)错误。
(2)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虽然无意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但它能使人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保持人对外部环境的警觉。它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3)综上,错误。
8.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答案】(1)错误。
(2)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比如记忆广度等,在性质上即属流体智力。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受文化影响较大的是晶体智力。
(3)综上,该说法是错误的。
9.接受学习是机械的学习。
【答案】(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当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时,这种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如果学生接受学习是死记硬背的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这种学习就是机械的接受学习。综上所述,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
(3)题干说法错误。
10. 过度学习越多,保持效果越好。
【答案】(1)本题说法错误。
(2)如果学习者刚刚能背诵,但还不熟练就停止学习,记忆的效果一般不会太好,还应再学习几遍,即“过度学习”。这样记忆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但是要注意过度复习的量要适当,一般不超过50%,否则,不仅记忆效果提高幅度不大,而且会带来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3)综上,题干说法错误
11.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解析】:说法正确。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又称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1)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
(2)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没有单纯的知识教学。
12.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解析】: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特点。但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
综上所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受到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的制约,题目说法错误。
13. “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证明,环境因素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解析】:说法错误。
环境影响人的发展,为其提供现实基础,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孟子的成就也与孟子本人的努力、天赋和孟母的教育等很多因素有关,不能由此推断出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
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14.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解析】 :观点正确。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所以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15.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解析】:说法正确。
教育尽管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制约,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即具有对民族教育传统的历史继承性,教育所继承的一切,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综上,题干说法正确,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体现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6.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解析】 :说法错误。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但是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因此题干表述错误,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而非遗传。
17. 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解析】:说法错误。
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于所要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指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诸方面平均发展。德育是方向,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核心,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18.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指教育应该没有目的。
【解析】:说法错误。
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而不是完全没有目的。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本题说法错误。
19. 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解析】:说法错误。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认为道德发展水平的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逾越。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前习俗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以及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推理阶段;青少年和成人大都处于习俗水平;但是只有少数人会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
因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虽然顺序固定,但发展速度及水平因人而异,题目说法错误。
20. 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
【解析】 说法正确。
品德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发展。其中,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的一种内心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剂和内在动力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道德情感也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21. 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
【解析】:说法错误。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综上,以上说法错误。
22.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解析】 :说法错误。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综上,该说法错误。
23.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总是一致的
【答案】说法错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
24.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稳定性是不可以改变的。
【解析】:说法错误。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是人的个性中最为稳定的特性。
气质的稳定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个性特征,都会对气质的改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然后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其顺利发展。
25.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解析】:说法错误。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所产生的迁移并非总是正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例:同样的26个字母,学习中文发音之后再学习英文发音会负迁移。
26. 前摄抑制是逆向负迁移
【解析】:说法错误。
1.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所以前摄抑制是顺向负迁移。
2.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所以倒摄抑制是逆向负迁移。
27. 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解析】:说法错误。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注意的分散是也叫注意的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一方面,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是需要经过训练和培训才能形成;而注意的分散是被无关事物所吸引,是被动产生的结果,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综上,题干说法错误,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不同。
28. 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解析】:说法错误。
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是不同的,前者是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后者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把注意从注意对象转向不应该注意的对象。注意的转移是有意识的,主动的,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注意的分散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