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需要去看心理医生?

时间:2023-04-14 11:48:15

或许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笼统地将解决心理问题的人称作“心理医生”,但实际上,“心理医生”可以被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拥有医师执照的精神科医生,他们大多在医院中工作,负责为患者们进行评估、诊断、开药、提供心理治疗;而另外一类则是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师*(*注:我国人社部已于2017年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但之前的获得的证书依旧可作为咨询师专业技能培训的证明),他们大多在社会上的各类机构中工作。


虽然咨询师也需要对来访者进行评估,但与精神科医生不同的是,他们不具有下诊断、开处方的权利。同时他们为来访者提供的心理咨询,更多地偏向服务,而非治疗。

在了解了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的区别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回答“什么时候需要去看心理医生?”这一问题。


什么时候需要去看心理咨询师?

答案是:“任何时候,只要你觉得自己需要”。


正如上文所说,心理咨询师所提供的心理咨询更像是一种服务。既然是服务,那就和购物、理发、美容、健身私教、技能培训类似,只要觉得自己需要,就可以花钱去体验这样一种服务。因此在西方、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即使是那些各项社会功能正常的健康人,也花钱去购买心理咨询服务以便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与生命意义感。事实上,心理咨询所做的不仅仅是让来访者从低谷回到正常水平;还有激发来访者的潜能,让他们在正常水平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们可能需要心理咨询帮助的时刻:


遭遇生活挫折以及创伤性事件,比如学业困难、失业、车祸、自然灾害、重要他人离世等……负性事件视其程度轻重往往能够引发的一系列不同的应激反应,使得个体感到痛苦、紧张或身体不适,当个体无法自行调适的时候,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比如亲密关系(e.g.失恋)、家庭关系(e.g.亲子矛盾)、同辈关系(e.g.朋友吵架、校园霸凌、职场霸凌)、上下级关系(e.g.师生关系、上司职权骚扰)等……


情绪持续低落或不稳定。在“情绪”这一点上,时长很重要,生活中有不开心的时刻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你持续一周及以上,且大部分时间都觉得自己心情低落、沮丧,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或者早晚情绪反差很大,时常经历大悲大喜,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般,那么或 许你需要找个人聊聊。


存在睡眠、饮食问题。睡眠问题包括失眠、睡眠浅、多噩梦、早醒等。饮食问题包括没有食欲、暴食、进食不规律等。


觉得孤独、空虚、生活无意义。当你觉得自己很孤独,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或认为身边的人都无法理解你时,你可以和咨询师分享你的困惑与思考。


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导致压力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期末周,可能是求职期,可能是身边客观环境的变化,可能是长时间的工作无休息,也可能是身兼数职,存在身份冲突……总之当你觉得自身难以承受、消化当下的压力时,你都可以来到咨询室寻求帮助。


自我成长方面存在困惑。比如,该如何做好自己日后的职业规划?该如何更加顺利地与同辈交往?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这些关于自我发展与成长的问题,让你感到十分迷茫,踌躇不前,那么心理咨询师或许能够成为你的伙伴,和你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



当然除了这些问题以外,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契机促使你思考:“我是不是该去找心理咨询师聊聊?”。当你的脑海中浮现这一想法时,你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有改变的意愿——我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如果不满意的话,我想要改变吗?如果要改变的话,我愿意付出相应的努力吗(e.g.花费心理咨询所需的金钱、时间,适应走出舒适圈带来的焦虑,承担改变背后的责任)?总之是“改变的意愿”而非“痛苦的程度”决定了你要不要寻求心理咨询。



如果以上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就可以尝试着第一次踏入心理咨询室的大门了。


决定去做心理咨询的时刻,不一定是你最痛苦的时刻,但一定是你最有力量的时刻。


并且很多时候,咨询的效果,不取决于心理咨询师的经验丰富与否,而是取决于你是否准备好改变。




什么时候需要去看精神科医生?

判断的基本标准有3条,3条中任有其一,我们都应该考虑去看精神科医生:


1、自己感到痛苦

这里的痛苦无关乎外界的标准,只关乎自己内心的感受。可能引发你负面情绪的事件十分微小,比如一场小测验、一场人挤人的活动、一点粘在手上的脏东西,一个孤独的深夜,一次被拒绝的社交体验,或许对于大部分来说,这些不舒适感忍一忍都能过去,但对你来说却能引发极大痛苦,比如恐惧、焦虑、愤怒、沮丧、悲伤、羞耻、失望、绝望等,并且这些痛苦的感觉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前往医院,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2、他人感到痛苦

这里的他人,通常是指自己身边的人,比如家人、恋人、朋友、交往密切的工作搭档等等。在有些情况下当事人可能并不认为自身有问题,比如不觉得自己存在性格缺陷,脾气阴晴不定,为人多疑偏执,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存在幻觉妄想但自身无明显痛苦、对症状没有自知力等。但如果这些特质令当事人身边的人感到十分痛苦,那么当事人最好遵循亲友的建议,前往医院就诊,确认是否存在罹患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的可能性。


3、引起明显的临床不适感或社会功能受损

有的时候可能当事人内心不觉得痛苦,ta的行为也不会给身边的人造成困扰,但ta总是会觉得头疼、胃疼、全身酸痛等,并且这些躯体性症状在生理层面上也检查不出任何原因,那么就可以考虑是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可能性了。此外,当事人还有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退步、对工作和生活的兴趣缺失、情感淡漠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的工作、人际交往。此时,即使当事人情感上不觉得痛苦,也应前往医院就医。


正如感冒发烧需要去看门诊医生吃药打针一般,当你在心理上出现了种种问题,也应及时去看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千万不可讳疾忌医,以防错过最佳干预和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