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是什么意思(财政赤字是不是越少越好?)

时间:2024-08-11 15:31:18



01


财政赤字,指政府开支超过收入,入不敷出。在账簿上用红颜色字标出,用以醒目,所以称为“赤字”。相反,如果收入超过开支,有盈余,就用正常黑颜色字体记录,称为“黑字”。不过,赤字这词很常见,黑字这词很少用。


入不敷出,有了赤字,有了亏空,对于个人、家庭、公司等等来说,这可不是好事,要尽快解决。解决办法无非增收节支。如果解决不了,就有麻烦了。个体和机构可能会因此破产,陷入更大的困境,甚至难以为继——日子过不下去了。


在主流经济学和很多人看来,个人、机构的这种情况,对政府同样适用。财政赤字同样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为此,政府要增收节支,量入为出,努力恢复财政平衡,也就是消除财政赤字。如果解决不了,政府同样会破产,甚至会酿成经济和政治危机。


现代货币理论(MMT)对此则有完全不同的观点。MMT反复强调,不能用个人家庭的财务逻辑去理解政府财政。政府财政,另有一套专门的规律和逻辑。


看上去,MMT的理论很大逆不道,甚至很荒唐,不容易接受。但如果深入了解其逻辑,并从这个角度观察现实,会发现,MMT的理论有很强的解释力,对政治和经济的理解认识,更深入更准确。



02


现代货币理论的知识基础,前两篇文章讲了很多,要点在于货币的性质和起源。主流经济学人为,货币起源于交换。在物物交换中,某些物品因为“销售力”较强,逐渐脱颖而出,最终被众人接受,成为货币。


现代货币理论则认为,货币是国家的产物,是国家为了更高效地从社会中汲取资源而创造出来的政治工具。货币作为政治工具,在满足了国家征集资源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强大的交易工具,普遍的交易和市场由此诞生。这是一个巨大的双赢。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国家在市场以外,仅仅是为了保证市场交易正常进行的“守夜人”。税收是市场支付给“守夜人”的薪酬(或者说保护费)。因此,国家和市场之间在经济上是“零和博弈”,国家多一点,市场就要少一点。在这种情况下,财政赤字不但是不合理的,也是不道德的。


即使承认国家在福利救济、社会公益、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一定的作用,财政赤字也是不必要的。存在赤字,至少证明政府相关部门要么不善于理财,要么大手大脚地浪费,甚至贪污腐化,总之,政府没有正确合理地收钱和花钱,所以才造成亏空,才有财政赤字。


进而言之,财政赤字如果太多,政府就会维持不下去。历史上,北洋政府长期被财政紧张困扰,不得不频频向外国人借钱,国家治理各种被动局促,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当代社会,拉美等一些国家也曾经深陷财政危机,政府倒台,国家混乱,甚至军事政变,总之是各种失败。


可见,从哪方面来说,财政赤字都不是好事。


那么,关于财政赤字,现代货币理论有何见解呢?


03


基于政府创造货币的核心观念,现代货币理论提出,货币在社会中的真实的运转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政府把货币投放到社会中。在古代,往往是政府把他们控制的某种贵金属——金银铜等——用来采购各种物资。中国本土的金银矿产不丰富,铜相对较多,所以铜币在中国源远流长。汉代“七国之乱”的带头人之一刘濞,就因为拥有铜矿,可以发行铜币,因此富可敌国,有能力造反。


到了近现代,贵金属已经不必要,只要政府有信用,大家相信政府,纸片可以发挥和贵金属同样的作用。今天,政府造币厂印出来的花纸头,可以直接成为货币。到了数字货币时代,花纸头都没必要了,需要的只是改变某个服务器中记录的数字。我国自从手机支付大行其道以来,对纸币的需求大幅下降。大量存取款机都“下岗”了。


具体来说,政府是怎么把货币“投放”到社会中呢?我们好像并没有见过政府“发钱”这种事情啊。答案是:政府开支就是花钱的过程,就是政府造钱的过程。


刘濞在他自家的铜矿中开采出铜,铸成铜币,拿出去买这买那,这些铜币就进入了市场流通。今天的政府开支,情况类似。政府花钱,主要通过财政部。财政部在中央银行有个账户。政府要花什么钱,钱就从财政部的这个账户中出去,到卖家的银行账户里。


那么,财政部账户里的钱从哪里来的呢?来自税收国债等等。看上去,这个过程很正常,没什么可说的。


认为这个过程“没什么可说的”,正是主流经济学的货币观点。他们认为,政府先收税,然后才能有钱花。就和我们个人先挣钱,然后才能花钱一样。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并非如此。政府收税,不是为了让政府有钱可花,而是为了回收此前政府发行的货币。政府发行货币,并不必须要有税收,就好像刘濞发行铜币,只因为他家有铜矿——他想发就发。


04


政府总可以从社会中汲取资源,这笔支出是社会必须承受的,因为安全等事务总要花钱——不掏钱供养政府,就等着匈奴人来烧杀劫掠吧。那样损失更大,甚至无穷大——人死财无。


实际上,可以说,政府收税,是神庙收取供奉的延续。人类社会从成为社会那一天起,这方面的开支就不可避免。这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开支,人类学家称为“原始债务”。


关于原始债务,已经涉及哲学层面,以后有机会再展开详谈。这里只是强调,政府收税的权利,并不是来自纳税人的同意。这种“契约论”,看似深刻,但却是自欺欺人的片面之论,既不符合现实,本身逻辑也不成立。


政府不是直接去征收资源,而是通过发行货币来获得资源,这是为了提高效率,同时也创造出市场及其交易。这样,各方都因此得利。这是一种进化选择。


政府发行货币的关键,在于通过税收实现货币的“众人广泛接受”。因此,货币在社会的真实运行过程是:这一端,政府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注入货币,货币在市场中流通;另一端,众人向政府交税,货币通过税收渠道(还有国债等)返还给政府。这是完整的货币流通过程。


看出问题来了么?


理论上来说,政府政府开支和税收相当,也就是这一端投入的货币,和另一端回收的货币数量相等,就意味着,政府以外的社会(称为私人部门)整体上一分钱没有。


注意,是整体上,不是所有人。有人有钱,但同时一定有人欠债,并且,钱和债一定相等相抵。因为政府把他们发出来的所有钱都收回去了。私人部门全是过路财神,整体上留不下钱。


这就是政府财政平衡、收支相抵、既无赤字也无黑字的真实结果。


05


进一步说,如果政府财政有了黑字,也就是有了财政盈余,那一定意味着,社会整体处于欠债状况。私人部门欠债的总量一定多于存款。


什么时候社会中的私人部门整体上有钱呢?看,难以接受的结论来了:只有政府财政有赤字,私人部门才能整体上有钱。换句话说,政府有亏空有赤字,我们大家才能兜里有钱。政府的财政赤字,就是我们大家的财富源泉。


这个观点够雷人的吧。你接受不了吧。不过,只有这种观点,才能解释为什么美国财政赤字和国债那么多,美国人同时还那么富裕。无独有偶,不但美国,日本国债也长期居高不下,已经几倍于其GDP,但日本仍然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如果个人或者机构如此欠债,不破产也会狼狈不堪各种被动焦虑,但国家就是不同。国家财政和个人财政,规律大不相同。


根子就在于,货币是国家创造出来的。但个人和机构可不能创造货币。


有人立刻会说,不对,银行也能创造货币。


对这个问题,现代货币理论早有解释。理论解释很复杂,概括来说就是:银行通过放贷款创造新货币,因此,银行信贷创造出来每一笔钱,都对应着债务。银行信贷创造货币过多,反而会让私人部门的债务问题累积甚至恶化。很多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就是累积的债务危机大爆发。


而政府创造出来的货币,对应的是政府债务。社会中的私人部门得到的是货币总量增加——政府欠一屁股债,但大家整体上更有钱了。


有人立刻会说,这不是通货膨胀吗?甭想忽悠我。通货膨胀就是变相抢劫!


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的最大误解就是,认为这种理论是在鼓吹通货膨胀。其实,现代货币理论非常严肃地看待通货膨胀问题,绝不是放任或者故意制造通胀。这方面的内容,需要专文论述。


这里只简单论述一点,随着生产量和交易量的增加,客观上需要更多的交易媒介——货币。如果货币没有随着生产量交易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会有很多生产和交易被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也就被抑制了。


就好像,如果人口数量和出门旅行者的数量大幅增加,就需要道路、车辆等同步增加,甚至预先增加。这就是“要想富、先修路”的原因所在。或许,经济增长的机制类似,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货币量的增加,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生产量和交易量的增长。这就是通缩危害社会经济的原因所在。


06


通缩和恶性通胀,我国历史上都经历过。现在,防止通胀是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所以,我国一直严格坚持财政纪律,控制财政赤字。在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看来,这种做法毫无问题。


但是,在现代货币理论(MMT)看来,控制财政赤字,反而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或许,我们中国人很努力,但收入增长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此。尤其近几年,内部外部的种种困难之下,很多人被债务困扰,苦于现金不足。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增加政府赤字,才能向社会注入货币,让那些被抑制的生产和交易成功进行,让经济恢复应有的活跃度。“要想富,先修路”在财政金融也要做起来。


当然,关于政策问题,涉及很多方面,不可轻率下结论。重要的是,现代货币理论(MMT)实际上是不是对未来的设计,而是对现实真实发生事情的概括,是对货币在社会中真实运行的过程的理论总结。


清晰准确地理解现实,是正确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