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自媒体方兴未艾,要想一篇文章捉人眼球,引起关注和共鸣,除了标题、关键词决定打开率之外,文章内在逻辑和外在结构,恰恰决定读者的看完率!
这一步至关重要!读者看不完,没有收获感,就影响转发率,进而失去“引流”机会,一篇文章就显得虎头蛇尾,等于传播过程中“半路夭折”,你说悲催不悲催?
古往今来,有种文章结构,基本通吃各种文体,极符自媒体阅读模式,那就是“无三不成文”经典文章结构!
01
"无三不成文"是形式主义吗?如果是就没有这篇文章喽!
说起"无三不成文",前些年还真发生过广泛的争论!
赞成者称:
众所周知,一般来说,我们做一项工作,起码要明白这项工作“是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
实践告诉我们,工作做不好,落不实,问题就在于“三个什么”没有得到解决。
……
“无三不成文”,既反映了抓工作的客观规律,又是长期以来公文写作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某一类文章写作的规律,因而“成了不少人讲话写文章的秘诀”,并且对初学公文写作者还有指导或借鉴作用。
……
反对者称:
“无三不成文”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无论什么事情,即使很简单的工作,也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讲出几项重要意义,列出几项落实措施。
……
但是,群众对这种形式的文章讲话是深恶痛绝的。讲话写文章,让群众爱听、爱看,就要戒除“无三不成文”的思维,围绕具体工作,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兜圈子,不绕弯子,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带动形成“短、实、新”的文风。
分析正反两方,似乎说的都有道理,站的角度各有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际上都各有偏颇。
赞成者,是长期从事机关公文写作的人员,习惯了用公文来指导,也习惯了写"无三不成文"的文章。
反对者,则是站在指导工作的角度,倡导短平快,脱鞋下田,到群众中去,实际上是一种工作方法。
所以说,从这句俗语来讲,“无三不成文”说的意思,是文章结构要分三个方面来写。而不是指导不指导的问题,三分有其三分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明白了以上“无三不成文”的基本争论,和正反两方的观点要求,那么我们就能更好掌握“无三不成文”来龙去脉,写法做法等等。
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掌握“无三不成文”这一行文铁律,把文章写的一通百通。新人和小白写手会早日上路,写出大文章,深文章,有影响的文章。
02
"无三不成文"这种约定俗成的写法,更有利于阅读和读者接受!
"无三不成文"是古今中外通用的文章写法,说白了,就是一篇文章整体结构分三个部分。
如果三个部分再分,每个部分就列三个标题或者提炼三个小观点,等等。
当然区分好了还要言之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思想,有逻辑。
有本书上的观点很值得借鉴,说的就是“三”的意思:
人们在轻松的状态下一次性能够记忆的信息点是三个左右。如果是三个左右的事物,记忆起来没有什么负担。如果别人对我说“今天,我们需要记忆的东西有三个”,我们能会感觉能够记下来。但如果说“今天我想向大家讲的内容包括二十点”,我们就会感觉“不可能记住的”。
好的文章必须有个好题目,好的演讲必然是有的放矢,大家爱听,能够欣然接受,并且过后能够传播和记住。
而区分成“三”,则是最基本的规律。
以我参加一次重要的报告会为例。
当时,初步改了几稿。有时候用三个小标题,加班写一稿;一会儿感觉不用标题更好,于是又改一稿,实际不用标题也是划分为三大块。
这样改来改去,一天又熬了一夜,刚写完一个不用标题稿。哪想到领导一大早就起来,叫我和搭档去看,刚刚另外一个材料辅导、有过写报告经验、专门请来的领导通过电话,定的三个小标题。
这样下来确定三个小标题之后,我们围绕标题又写一稿,中间穿插我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感觉就很丰满。
这就说明:文章不管用不用三个小标题,都是按三个大部分来写,这是一个基本的行文规律。写文章按照三段论的写法,肯定结构上不会出现问题,一看就是写过文章或者写得好文章的人,人们习惯上才爱看,看好。
03
用好"无三不成文"铁律,文章才能上层次!
写文章和报告通常都是三个部分。无三不成文,是行文基本规矩。
日本作家西村克己《逻辑思考力》说的更好:
- “将信息点归纳为三个左右,会减小自己和对方的担负。”
- “将说话内容总结为三个左右的信息点就能更好地理解。”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也这样说:
“在写作中,‘三’是个神奇的数字。思考围绕三个关键观点或概念构建你的文章。”
综上,不难理解,区分三个部分,或者三个故事,三个观点等等基本写法,就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写作要领。
“三”,简洁明了,便于记忆,容易接受。
我的报告中,按此原则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题目,三个分标题,前面导语,三个标题区分三个层次,依次写出三个部分,依据需要,每个部分可以重点写一个或两个事例。
看,看,看!这不是目前我们正写的自媒体文章吗?
这里的小标题要精心打磨。在多个领导润色之后,我还结合自己的岗位实践、行文简洁和自己身份等,进行了稍微改动,使之不再生硬,易于听众接受的程度,并且质朴平实!
(至今我还引以为傲呢,还是谦虚点儿好,我还是告诫自己)。
小标题下的内容都是亲身经历,然后要从事迹改成报告,就得改成故事,有吸此力才行。
我把功夫下在故事性强结构性强语言张力强上。一遍一遍读来读去,改来改去。
博采众长,让不同的听众听一听,看一看,不断地修改打磨。最终不过七八稿的样子,最后通过。
当我站在台上,十分自信地半脱稿念起自己修改并且亲身经历的故事,从不同听众的感受考虑,使行文整体前后衔接、内容相符、事实逼真、伏线交错、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这是我迄今登台演讲最为成功的一次,也是听众最多的一次。当然得益于当时很多人的精心打磨和无私帮助。这行文的"三",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呦!
一个好的写作者或者写手,写文章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安排和思想层次,一个观点用“三”来说明,就是最简洁高明的写法。
文章要上“层次”,“三”的作用要用得好,用得巧,用得准。
小白写手长期用,写熟了,写顺手了,写出爆文只是时间问题,那个10万+的梦不是遥不可及!
04
讲故事怎么运用"无三不成文"铁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乔布斯深谙其道,其每次演讲都深受受众欢迎,原因就是如此。下面是其中的一次演讲:
我很荣幸能在今天与你们一起参加一个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的毕业典礼。我从来没有从大学毕业。说实话,今天是我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次。今天,我想给你们讲我生活中的三个故事。就是这样,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把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联系了起来。
……
我的第二个故事是有关热爱与失去的。
……
我的第三个故事是有关死亡的。
……
保持渴望,虚心若愚。
多谢你们!
这就是三个故事说明一个主题的生动事例。
以上乔布斯讲的三个故事,以自身的整合,寄托了对年轻人的希望,以及改变自己的勇气和决心,还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用三个故事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每个故事又都有一个小意思概括,最后再回归主题,形成一个高度闭合的回路,这不能不说是高明者的写作和演讲方法。
实际上,这是一种故事思维!
有时候,我们遇到“来不及准备的写作或者演讲”,也要遵从“三”的原则,那就是:列提纲,才能不跑题;有逻辑,才能临阵收放自如。
05
"无三不成文"究竟该怎么写?怎么才能写好?
我国古代把三段论恰当的比喻为"凤头、豹尾、猪肚"。
语出自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
文章开头要写成"凤头",就是好看、精彩、吸引人;结尾要写成"豹尾",简洁、有力、给人以力量;中间要写成"猪肚",就是丰富、充实、容量大。
这不是当下的自媒体文章吗?你说是不是?
首先讲开头。也就是古人讲的凤头。要做到三个字新、奇、特。
新就是观点要新颖别致,别人看了耳目一新。
比如,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前第一句改了几十次,写了很多内容,但是总感觉不满意,最终一句话高度概括,那就是:环滁皆山也。一句话提纲挈领,高度浓缩。给读者以一种代入感,简洁感。吸引你往下看,往下读这就是凤头的力量,高手的水平。
奇就是与众不同,说出别人想说没说出的东西,你自己区别于别人的东西。
比如说鲁迅先生写的文章《秋夜》。开头是这样写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
这样说有的读者理解不了,以为直接说两株枣树不就行了,还分开干吗?但事实并非如此,鲁迅先生是大家,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这样写带来一种画面感,有一种场景的转换,接着后面引出天空!看看,多么奇绝的写法!
特就是特别,特殊,有特点。你不能起笔就平塌塌软绵绵,把好词好语都放在后面。
现在碎片化时代,人们看不到好标题,都不看内容。看到了好标题,才决定读下去,开头写不好一个样,涉及继续读下去,读者买不买账!
比如说,打包分析一下大咖们的公众号文章,每次开头都很新鲜奇特,让读者轻轻松松饶有兴趣的看下去,并且能引起共鸣,这就是文字开头的力量!功夫下在了吸引读者功夫上,下在了吸引读者上,下在了写出特点来!
再说第二部分猪肚。猪肚非常形象,顾名思义非常能装,事实也是五脏六腑俱全。这个猪肚主要是围绕文章的主题和第一部分来写的,是文中开头的延续和解释以及说明。
以现在的自媒体文章为例,有基本的三种惯用写法。
第一种写法,分成3到4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按照先说明观点,然后举个非常恰当的故事或者事例,最后再提炼金句,引起共鸣。大家看看现在的公众号文章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第二种写法就是一件事儿叙述的很清楚。接第一部分引出第二部分的故事,而后第二部分相似的把故事描述出来,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以鲁迅的一件小事为例。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件小事写的生动,思想性强。文中绝大部分内容用来叙述这件事儿和自我的剖析精神,以及对人民大众的同情。
第三种就是前文提到的乔布斯的演讲故事。三个故事放在中间一起讲,按照顺序,读者在三个不同的故事当中,能够饶有兴趣的听下去,以此吸引读者的注意。
最后说豹尾。要写得如海子的诗歌,具有刀劈斧砍的力量,文字简练、善用金句、余音收尾,给人以启迪和力量。
这一点在古诗词中运用的特别普遍和巧妙。现代诗歌之所以还没有达到唐诗宋词的高度,就是因为还没有找到结尾的写作形式和意向。
以全唐诗中李白的诗为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一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分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既写景,又突出意象。举头对低头,明月对故乡。这里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升华了这首诗的高度和意境,在浅白的描述中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性文学性。
写文章尽管千变万化,但一句话,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从结构上还是离不开“无三不成文”这句话,这是铁律,方法和约定俗成的规律。
尽管现在网文而兴起,自媒体发达,人人都可以写文章,发表文章展示自己,并且写出新意,写出想法。
但人们普遍的,千百年来的审美情趣和感官意识,以及对文章的共性需求等等还没有改变,这是一种人性的共同点和普世观点。
不信,你自己看看今天浏览的自媒体文章,或者纸质书籍,有几篇没用“无三不成文”的经典结构?
如果没用,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记住,掌握“无三不成文”经典结构以后,抓紧垂直深耕,那些自媒体大咖,都是从这方面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写文章,出爆款没有捷径可走,如果有,手熟罢了!